原标题:文化和心理健康——“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主会场主旨演讲
在此次“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7月17日上午的主会场报告中,曾勇教授以“文化和心理健康”为题做主旨演讲。
曾勇教授系玉溪市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院长,国务部政府津贴获得者、云岭名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昆明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心理学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发表论文156篇(SCI收录26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人卫出版教材3部、英文专著译著2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主持及参与国自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6项。
曾勇教授的演讲从5 个方面进行:
一、概述
曾教授讲述文化的定义自古至今的差异,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特有产物,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介绍了文化在结构上的广义分类:
1) 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可具体感知、能见的东西,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其所申引的外部产物均属于物态文化。不同的文化培育了性情各异的民族,而其中的物态文化与人类成长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如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运行原则和机制的总成,是一系列人为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各种成文或习惯的行为模式、法律法规、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
3)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
4) 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孕育出的一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层面。
结合上述文化定义及分类,曾教授还提及了 “文化休克”这一现象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呈现,解释了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曾教授先列举了大量研究报道,说明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如不同文化间的羞耻感差异介导抑郁发病过程,同时通过列举移民儿童青少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一步阐释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关联。
接着,曾教授分别阐述了不同文化层面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1) 物态文化与心理健康:如,疫情期间物资供应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自然、居住环境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制度文化与心理健康:如,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不同价值取向可能对体内某些激素的释放与调节有关,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3) 行为文化与心理健康:如,不同行为文化下指导的行为方式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颇为不同。
4) 心态文化与心理健康:如,积极心态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信仰认同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团队实际工作中关于文化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体会
曾教授介绍了其团队于2015-2018 年对独龙乡独龙族的流行病学调查,从中看到社会文化变迁与独龙族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独龙族人民在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其他文化层面的变化,如心态文化下的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文化下的压力应对方式(如饮酒)等。
四、文化与心理健康的联系在临床工作中的转化
1) 文化影响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如: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2) 文化相关的心理疗法。如,内观疗法、森田疗法等。
五、总结
一方面,心理健康与否,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既要了解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来应对文化相关的心理问题(尤其要考虑到文化的敏感性)。
另一方面,曾教授最后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问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本次主旨演讲到此结束。
更多精彩主题报告,欢迎持续关注于2021年7月17日—18日在云南抚仙湖举办“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
线上报名参会方式
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
如有任何疑问需要咨询请扫码下方二维码进行咨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