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长们一定要知道!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问题竟会被这个能力影响
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障碍之一,也给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学校不懂得怎样和小朋友相处,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抢,看到小朋友哭了他还笑……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孩子顺利地和他人交往,久而久之,还有可能遭到“孤立”。
根据相关研究,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大部分都与“共情缺陷”有关。
因此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对于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拓展内在的情感体验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
自闭症孩子共情能力的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底什么是共情?
共情(empathy)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石,我们通过对他人的关心来建立社会和合作关系。简单来说,共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和预测他人的内心感受、行为和意图。
自闭症孩子的共情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01 情绪识别困难,不能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导致自闭症孩子社交障碍的原因主要在于自闭症孩子无法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难以体验他人的感受、意图、信念,更加难以推测他人的行为。
他们对情绪、表情的模仿能力和感知能力均低于普通孩子,对人物面部表情尤其是眼部和嘴部的注视时间也明显少于普通孩子。
自闭症孩子的心智能力与普通同龄孩子相比会更弱,因此自闭症孩子的共情能力也会更低。
02 无法进行恰当的社会行为反应
正因为他们普遍情绪识别有困难,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因此他们很难对特定的“情感事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反应”。
之前有一个星妈跟我说,有一次她带着孩子骑自行车回家,但是在经过一个路口时不小心和一辆小车发生了刮擦。因为当时穿着裙子,妈妈的腿上被划出了一道长长的伤口,血瞬时就流了下来。
但她心里想的是赶紧看一下孩子怎么样了,有没有伤到。但是当她转过身去看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女儿正盯着那道伤口在哈哈哈大笑……
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情绪,所以他们不会觉得别人流血了会痛,痛也想要被人关心和安慰。
如何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作为情商的重要构建基础,其关键在于改变自我中心为主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情感需求。
改善自闭症孩子的共情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改善社交障碍,就必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中不断地提高其共情能力,帮助他们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真正的共情。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01
耐心倾听孩子
“共情的示范”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第一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肯定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让孩子理解他人情绪和感受的前提。
试想,若孩子的情绪感受不受到关注,经常被人忽略,又怎么能够让孩子以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呢?
当孩子存在某种情绪的时候,即使这种情绪不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了解孩子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及时给予足够的回应,让孩子知道自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怀和关注。
02
适时引导孩子如何做
适时引导,不能够只是一味讲道理,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与孩子共情。冷处理和单纯说教只会让孩子不能正确了解与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想法。
例如,妈妈牵着孩子的手走在狭窄的过道上,过道上挤满了人,前面走着一位老人,老人行走不便,此时妈妈和孩子放慢了脚步。
但是,后面的行人抱怨“你们走快点啊!”遇到这种情形,妈妈可以先和善地跟后面的行人解释:“人太多了,过道窄,等一下哦!”
然后再跟孩子说,“宝宝你看前面的老奶奶走得多吃力,等宝宝长大后就可以扶着老奶奶走快些了。”
像这样,家长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孩子正面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向孩子传达共情的思维模式。当孩子独自面对社交时,则自然能够产生共情,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03
为孩子创造共情环境
孩子共情能力缺陷与其平时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顾及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而孩子只能把看电视、玩电脑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失去了鲜活的生活环境和体验,难以得到共情的机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来给孩子做情感识别方面的训练。
比如当看到妈妈嘴角向下,并且眼睛有泪水时,是在“哭、难过”,我们可以让孩子来抱抱我们,或者摸摸头、拍拍背来安慰。
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应当努力做到有效陪伴孩子,创造有意义的亲子互动时间,这样才能加深孩子与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综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为孩子多创造共情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他人交流、社交的经历。
不要事事为孩子出头,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产生需要帮助的感受,也让孩子体会被他人需要的感受。
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问题一直都很令家长们头疼,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耐心引导,逐步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肯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更好地体会人生百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