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说说元宵节与传统节日数字之谜
说说元宵节与传统节日数字之谜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也是大部分老百姓心目中真正“过完年”的标志。当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元宵节为什么要赏灯?这其中潜藏了怎样的心理暗示?
国人向来以“双数为吉”,却为何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单数月单数日?这种与传统理念“背道而驰”的节日安排如何被百姓接受?
这些谜题,我们来为您一一破解……
赏灯如赏火灶火驱百病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单月单日相叠的日子,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上元之日。它的仪式主要是赏灯,赏灯实际上是赏火。火在人的生活之中是保卫生命、抵挡侵害的有力武器,因而在节日文化之中用它来抵挡由单数带来的亡灵的侵害。如果哪一个亡灵或鬼神在初五被送走之后,仍然要求享受供奉而不肯离开,那么正月十五遍地的火光就会把它们吓回到应该去的地方。因而,正月十五连妇女小孩都要借助于天上月光的照明走出家门,到外边的火光底下,让亡灵们看到一个在火光保卫之中的人。所谓亡灵作祟,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让活人生病。为了抵抗亡灵的侵害,争取不生病,正月十五的外出走动就被称为“丢百病”。这一内在意义艺术化之后,变成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玩社火。其文化内涵是让人们走进火光之中,抵抗鬼灵的侵害。
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相传,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就开始有了街头放灯的习惯,从那时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称之为“灯节”。然而,不论怎样变化,元宵节祭火消灾的意义却仍然得到保留,只是火变成了灯。至于月亮,只不过是为人们烧鬼仪式照明而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和月亮没有关系。
单双数的观念与传统节日的形成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认识能力也受到限制,只能从某些片面局部的经验中积累所谓知识。如果得到了某种重复性,就被认证为规律,这些规律就成为禁忌而规范人们的生活。某些节日的形成和这些禁忌认知有着某种联系,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单数的禁忌。
在粗知数字的时期,人们从月亮的圆缺了解到十二个月为一年的时间概念。但是,在数字的排列上,人们认同了双数而忌讳单数。对双数的认同首先来自于人对自身的感受,人的肢体是对称的,两只手可以协同劳作,两条腿可以交替行走,两只眼睛可以看清楚事物,否则视为肢体不全,不全也就是畸形,畸形的生活能力大大减弱,人从最本质意义上对于不对双的事物有了某种惧怕。其次人们从生活习惯中认同了对称,筷子成双可以夹起食物,双木为林,二人成家,生活的需要与繁衍都需要双数。人们常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孤掌难鸣”,从身体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双数和吉利、顺畅相联系,双数也被称为吉数。在传统之中,喜庆之时所采用的数字,无论是成婚的日子,还是送礼的数字都要取双数,称为好事成双。相反,不双为单,它和双的吉利相反,是凶恶、坎坷的代词。不吉的观念同样来自于感觉,也是生活之中对于孤单、畸形不便利的总结。数有单双之分,双数表示运气好,因而数又代表了人的命运。“李广不封缘数单”,数单则是不走运的另一种说法。
这一数字观念在古代漫长的时期是通行的,人们把它用在一年时间的排列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的现象,一方面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单数六个双数,单单相逢和双双相逢都成了节日。另一方面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单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单单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我们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单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单月单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单数节日的观念与内涵
腊月二十三大年初一过新年
作为传统中被重视的大的节日,不仅有序地排列在单数之上,而且各有一套不成文的过节程序,本文推测这些节日是为了由凶转吉、克服单数所带来的恶运而生成。这可以从它们充满了禁忌、祈求和保卫措施的活动程序之中得到印证。
过年是中国节日文化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仪式相当繁多。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送灶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就是说,过年的程序从这一天开始正式启动,二十三也取一个单数,从这一天开始,人们的生活实际就已经开始走向特殊的状态,为一个特定的时刻、时段进行认真的准备,这个特定的时刻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和日都是单数的大年初一。
从年三十的半夜子时开始,单单相逢,这个时刻被称为过年。它的仪式是,放爆竹、烧纸、吃饺子、年糕、守岁。这一仪式的文化内涵在连天的爆竹声中已经比较模糊,人们只知道“一夜连双岁,子时分二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但是,它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单纯的辞旧迎新这般简单。年三十的半夜,民间称为“接神”。所谓接神一是接回被送走的灶神,二是接回逝去的先人亡灵。神灵和亡灵,在爆竹的欢迎仪式之中被亲人从另一个世界接回到家庭中来,要在家庭度过五天时间。此时是打乱人、神、鬼生存空间的时刻,在人的生存环境之中,多了神和鬼的监督和威胁。因而,人们变得格外谦恭。对于那些没有后代接回家中的游神和孤鬼,人们也要在另外的地方为它们烧上几张纸,等于捐钱给它们,让它们也有一个安慰。因此,这一段时间称为“普天同庆”,它的实质意义是宇宙之间所有的生灵、亡灵、神灵都来到人间活动。因而对于活人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一段时间。因此,过年的几天,生活里充满了禁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俗称要说“过年话”,禁讳打碎碗碟。妇女这一段时间不做针钱活,不动刀剪,避免无意伤到亡灵。男女老少都穿上光鲜的新衣服,见人要客客气气,家里要布置得干干净净,到处都是对联和福字的装饰。这给我们一个现实的联想,很像是小心地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在它的文化底蕴上,也的确是接受祖宗和神灵的检查,让祖宗高高兴兴看到后代的成绩,心顺气顺。说白了,就是人不敢得罪这些神灵,免得招来祸患。一直到初五人们又放炮竹、吃饺子,这称为送神,这一天包饺子被称为“捏破”。这是送亡灵的仪式,这顿饺子相当于送别宴,捏破的意义就是补救,万一这几天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敬请鬼神多原谅。过了这一天,天、地、人又空间分明起来,人们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之中,生活禁忌消失。因而,初五俗称破五,也就是第五天可以破除禁忌。我国过大年的历史很悠久,名称也几次改变。不论称元旦、大年还是春节,中国人还是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大节来过,这不仅仅是传统的惯性,而且还由于其内在意义决定形式价值,其保卫生命的意义,存活于过年严谨的程序之中。
三月三上巳节洗浴
第二个单数相逢的日子和月份是三月三,它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主要的仪式是走出家门到水边去洗浴,被称为祓禊,意味着用水洗去不祥。水和火是人类能够看到能够运用的武器,水能够冲走脏东西。祓禊等于把身上所有的凶气丢到水里,让水远远地冲走。祓禊二字本身已经说明了它的文化内蕴。
三月十五清明节祭祖
三月十五是这个月份中的另一个重大节日。清明,是亡灵的节日,它的仪式是上坟和放风筝。人们携带食品,到故去亲人的居住地上供、祭拜,同时为亡灵的坟上添土,等于是替故去的亲人修修房子,让他们安心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度过一年,这是用安抚的手段间接地保卫自己。由于和逝去亲人的亡灵有过接触,人们要去踏青放风筝。放风筝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但它的本意却是放晦气,也就是放走由于亡灵或其他无形的邪恶力量带给自己的可能的伤害。因而最忌讳落到自家的房上,等于凶气回到了自己家里,如果落到别人的房上,就会引起争执。所以必须远远地到野外去放。踏青实际上是躲出家门,避免亡灵的侵害。
五月五端午节赛龙舟
第四个单数的月份是五月,五月五是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之中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五是单数中的中间数字,也被认为是“重大”、不可侵犯的数字,五五相逢,是双重重大、凶中之凶。民间俗称它为瘟神爷散药的日子。因而,它的仪式最多,保卫生命的意义也最明显。
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是划龙船、赛龙舟。这在后代文人的笔下被称为是纪念屈原。然而,在学校教育普及之前,中国的乡村父老并不知屈原为何人,也不会为一个不相干的人形成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它的真实意义是送凶。过去人们依水而居,水流向远方,成为人们排除凶恶的方便渠道。因而,在过端午的时候,各家各户要用代表亡灵集合点的香火在各个房间里走一遍,然后把各家各户的香火统一送到一条船上,让它漂流到远方。各村子的船都要争取早走、快走,以免带回凶神,这就是具有比赛速度的龙船竞赛的意义原点。在不邻河的山地村庄,人们用纸船来作代表,把香火插在小纸船上,让小纸船顺着小溪漂走。实在没有小溪,则把小船烧掉,也正是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里所表现的“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原始意义。
了解了上述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其他仪式的内蕴均可洞见。房檐上插艾草和柳条,这二者都有显在的消毒和隐在的辟邪作用。“辟邪”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躲避起来,插在房檐上是一种伪装,很像是战士头上戴的植物伪装圈,为的是让瘟神找不到自己的居处。儿童的手腕上有长辈们拴上的五色丝线,是为了加固娃娃的生命,免得被瘟神爷拉走。手腕上的五色丝线,很像是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出的圈,会用它的光彩吓走瘟神。最关键的心脏部分,要用红兜肚盖住,上面绣有蜈蚣、蝙蝠、葫芦图案,等于是以毒攻毒,让瘟神和邪祟远远走开。端午节的饰物还有荷包和葫芦,这二者都是装药用的,象征着抗毒的药物。最后一项是饮雄黄酒和吃粽子。雄黄酒有消毒的作用,人们形象地形容雄黄酒能够使修炼千年的白娘子显出原形,至于其他的邪恶,没有道行的鬼魅,自然也难逃雄黄酒的威力。粽子是糯米加红枣,用竹叶外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如果说主要的内容都是从抗击侵害的意义出发,最后的饮食却是从加强自身来补充的。而其全部仪式最根本的意义还是为了抗过这一大凶的日子。
七月七中国情人节
七月七,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家喻户晓,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的情人节。喜鹊搭桥,让分离的夫妻在桥上相会,故事美丽而富有人情味。但是,这完全是后来衍生的意义。七在中国人原始的数字观念之中属于亡灵所有,如果说活人多用五来数数,所谓“人五人六”,而七则更多的属于死去的灵魂。普通人家把三七作为对亡灵最隆重的纪念日,也就表示一种告别,表示逝者作为人的程序最后结束。因此,如果哪一个人敢于大胆破除有关七的禁忌,则被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而讲究一点的人家,就要坚持到五七和七七。因此,七七单数相逢,是阴气最重的日子,死去的亲人,每逢七日要进行祭祀,而七七是极限,过了这一天就不再进行祭祀,一些鬼魅都可以去投胎再生于人世。因而,民间相传七月七是所有死去者灵魂的还阳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所有死去的人的灵魂都会回到世上捕捉他们的猎物。这中间没有反抗之力的儿童自然是最危险的,所以做母亲的既要保卫自己的儿女不被捉走,又不敢得罪游鬼,就采取了赎买的方式,用花花的纸船引游鬼上去乘坐。而纸船上有很多小纸人,吸引了游鬼们的注意力,他们上去捉拿那集中的小人,也就放松了对真正的活着的儿童的危害。最后它们享受了儿童的父母们送给的祭品鱼、肉、水果,酒、茶、饮料,也就心满意足。最后,花船和小人都被烧掉,也就是送给了出游的鬼魂,使它们满意而去,由此换来儿童一年的平安。待到来年七月七,一切再重演,直到孩子具有了抵抗能力为止。有这一仪式的地方把七月七直接称为“小人节”。
也有人认为七月七会有一些不诚实的小鬼,投胎为新生儿来欺骗人。它们不会长久地留在人间给人做负责任的儿女,而是经常骗去父母的感情后夭折或以多灾多病去折磨父母。因而,七月七日诞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不吉利,《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女儿就因为生在七月七日,被王熙凤说成“生的日子不好”,刘姥姥才想出了以毒攻毒的办法,称这女孩为“巧姐”,希冀取得逢凶化吉的转换。因而,所谓的“乞巧”,在它产生之时,并不是女人为了心灵手巧而去向仙女求教,而是祈求一种吉凶的转换,来保卫自己的孩子。儿童过去为妇女所管,七夕也被称为妇女的节日。人们即时创造了七仙女的故事,也留下了男不拜月的习俗。因而,七月七在本质的意义上,是不利于儿童的“儿瘟日”。
七月十五中国鬼节
七月十五俗称为鬼节,是继清明之后,成规模的纪念亡灵的日子。这一天,要给死去的亲人送去一个个纸包袱,装上准备过冬的寒衣或纸钱。同样,也要对那些没有后代的孤鬼们给予抚恤。它和清明的意义都是显在的抚慰。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
最后一个单月是九月,单单相逢的日子是重阳节。单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传说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故事形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凶。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见,单单相逢的日子被称为节日,举行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是人们为了保卫生命的积极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淡化了避凶的禁忌内容,而保留了形式意义,节日逐渐成为单纯的喜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