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国藩:待人之道,无外乎这两字口诀
根据“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标准,中国历史上出了三个圣人:第一位便是春秋时期的孔子,第二位便是明朝的王明阳,第三位便是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其中尤以曾国藩的争议最大,因为他曾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纵容九弟曾国荃的屠城行为。
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作为一个标标准准的儒生,在晚清乱世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说明其为人处世的本领很高超,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时,突然顿悟,解释说做人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这两个字,即:“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意思就是说:至于做人的道理,圣贤们虽然说了千言万语,但是我总结出来无外乎两字口诀——敬和恕。“敬和恕”具体又该如何做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具体看一看!
第一,敬;
从字面意思看,“敬”就是尊敬和恭敬的意思;按照《论语》“仲弓问仁”中孔子的解释,“敬”便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即: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态度要认真;役使百姓如同承办重大的祭祀活动,要谨慎、严肃地对待。
其次,“敬”字功夫还要做到“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即: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实、诚信、笃厚、恭敬’等字样直立在面前一样;在车上时,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
孔子又说:“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即:君子无论多少,无论大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态度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吗?反之,只有小人才是骄而不泰,目无尊长,做人做事大不敬。所以,要做好“敬”字功夫,还要做人泰而不骄!
最后,“敬”字功夫还要注重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如孔子所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即:君子应该首先衣帽齐整,再就是要注意观看事物时的目光要正,不能左顾右盼,好似贼眉鼠眼一样。这样一种庄重严肃的仪态,就会让人生出敬畏之心,显得有威严但又不凶猛。
终上所述,一个人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以上四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便可谓是真正做实了“敬”字功夫。
一个人能够尊敬他人,他人自然也会尊敬他,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说,待人之道的第一字秘诀便是一个“敬”字,若能完全做到,便是圣人!
第二:恕;
从字面意思看,“恕”就是宽恕、饶恕的意思,而“仁爱”思想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除此之外,“恕”字功夫还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为什么我们要懂得宽恕他人呢?因为你今日以盛气凌人对人,他日别人也会用同样的盛气凌人方式来对待你或你的子孙。得饶人处且饶人,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常以“恕”字自我警惕,多留余地给他人,这样也会让我们的人生荆棘少许多。
其次,要做好“恕”字功夫,还有多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人,正如孟子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要多自我反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少怨天尤人。君子经常责备自己,小人老喜欢责备他人,所以戒掉尖酸刻薄的坏毛病,才能真正做实“恕”字功夫。
《孟子·离娄下》云:“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意思就是说:君子应该思虑的是长远大事,而不是眼前小事。我们若常怀这种心理想问题,就不会计较眼前利益得失,也不会对他人求全责备了,继而慢慢养成豁达宽阔的心胸,也就会逐步领悟到“恕”的思想核心。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一个人,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则与他人的交情会越来越深,朋友也会越来越多;而以责备他人的心态来责备自己,则可以使自己过错越来越少。所以说,人际交往中,做好“恕”字功夫,朋友多,人缘好,路也会越走越宽!
以上就是曾国藩对儿子告诫,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告诫:待人之道,无外乎两字口诀——敬和恕。这两个字看似很简单,但谁若能完全做到,做足做实“敬”字功夫和“恕”字功夫,便可谓是圣人!朋友们,您觉得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