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屠夫挑衅韩信,让他受胯下之辱,韩信为什么还要给他封官?

原标题:屠夫挑衅韩信,让他受胯下之辱,韩信为什么还要给他封官?

韩信年轻时非常窘迫,因为家境贫寒而不能做官,自己又没有谋生的技能,只能四处混吃混喝。

那段时间,下乡南昌亭的亭长曾免费为韩信提供好几个月的饭食,一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娘也给韩信提供了几十天的饭,还有一位年轻的屠夫,不仅没有为韩信提供任何资助,反而让他受胯下之辱。

韩信后被封为楚王,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此时他要报答以前的恩人:赏给漂洗的老大娘黄金千两,赏给南昌亭亭长一百钱。当初让他受辱的屠夫不但没有被报复,反而赏给他一个官职,做了中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

如何理解韩信对待三人的不同态度?

韩信富贵之后,报答往日恩人的行为是正常的“知恩图报”,原谅屠夫是他心胸宽广,不计前嫌。但我对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却是难以理解,韩信这样做到底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韩信年轻时的困境不是旁人造成的,他在南昌亭亭长家里吃了几个月的闲饭,后来是因为亭长的老婆嫌恶他这种混吃混喝的行为,把饭菜收起来不让他吃,才促使他离开并遇上漂洗的老大娘。

老大娘看他可怜,连着几十天给他饭吃,并表示自己只是不忍心看他挨饿,不求报答。

从资助力度上来看,亭长的资助显然要比老大娘多。韩信几个月跟着亭长全家人一起就桌吃饭,就是亭长一家吃什么,韩信就吃什么;老大娘只是突发善心,为韩信分出一份口粮来,只是一种施舍的行为,她给韩信吃的饭菜能有多好呢?

但最终,老大娘得到了黄金千两,亭长只得到一百钱!如果我是亭长,我不会收下这一百钱,因为感觉韩信的这种做法像是“打发要饭的”。

西汉时期的一百钱也就能买到一石米,相当于现在120斤。韩信在亭长家蹭饭几个月,不说菜钱,就是米饭也不止这个数吧?你韩信每天过来,能端到人家的饭碗,能饱腹而归,说明亭长就是愿意帮助你,只是后来家庭内部因为韩信产生了分歧,亭长夫人看不惯韩信这种行为才断了他的粮。

但结果是,老大娘的一时施舍换来千斤黄金,亭长冒着引发家庭矛盾的风险帮助他,却只得到带有“污辱”性质的百钱,正应了一句俗话——斗米恩,升米仇!

更离谱的是屠夫,“胯下之辱”换来中尉一职

韩信落迫时,也要装出高贵的样子,他平时都是随身携带佩剑。这种行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不过戴佩剑是贵族的行为,韩信始于布衣,他把剑带在身上只是希望能够挤进贵族圈子罢了。

屠夫看不惯韩信的行为,在大街上言语污辱他: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意思就是,别看你长得高大,还带着刀剑,你就是一个胆小鬼!屠夫还向韩信挑衅,你要么就拿手中的剑杀死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看了他很久,最终趴在地上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在历史上留下著名的“胯下之辱”。事后韩信对此事件进行了解释:

“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他称屠夫为壮士,并辩解说,当初我不是不能杀他,而是杀之无名,就是找不到杀他的理由,所以忍了当时的侮辱而成就今天的事业!

结合韩信胯下之辱的行为和事后的辩词,我认为他完全是在狡辩。屠夫平日执刀杀生,他有胆量在大街上拦住韩信很正常,但这也不过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却被韩信捧为“壮士”。

韩信当时不能杀屠夫,因为“杀之无名”,那么爬过屠夫的胯下就“有名”了吗?我们正常人遇到这种事,直接扭头离开就是,大度之人不与小人一般计较,韩信为何要如此顺从?

韩信当时既然有杀屠夫的能力,就不怕屠夫对自己攻击,因为只要屠夫敢先出手,那就是杀之有名。但屠夫也没有说要杀韩信,韩信怕什么呢?

屠夫街头挑衅韩信的类似行为,在孔子时代也发生过: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这是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时发生的事,也是在大街上偶遇孔子,看不惯孔子的模样,对孔子当街进行殴打!这情景与屠夫见到韩信时非常相似,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个年代太乱了。

孔子与韩信对于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差不多:孔子挨完打后还请子路吃饭;韩信受辱后选择了原谅,还给屠夫做官。

孔子和韩信的行为,如果用佛教术语来解释就是“度化”,你虽恶,但我要引导你向善。这样的做法我不认可,圣人可以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但社会的秩序却要靠“惩恶扬善”来维持。

大街上打人,挑衅别人,这样的行为已经很过分,就算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很普遍,始终都是属于“恶行”。恶行得不到惩罚就算了,反而得到嘉奖,如此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司马迁笔下的这位韩信就是一个糊涂虫。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