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家有熊孩子,就怕静悄悄;宝宝开启“破坏”模式,妈妈要怎么做?

原标题:家有熊孩子,就怕静悄悄;宝宝开启“破坏”模式,妈妈要怎么做?

但凡是家中有2岁以上的小宝宝,一定都会在自己的忙碌时段,忽然出现得静悄悄非常敏感,原因无他,大多是小宝宝在“作妖”了。

首先找到宝宝,也就是找到了“事发地”;然后深呼一口气,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若是满地纸屑、满屋玩具、……?妈妈就偷笑吧,这是最容易清理的状态了。

若是整床颜料、满目疮痍、……?妈妈也别着急,换个角度,好在宝宝没出啥事儿,生活依旧美好!

对于宝宝来讲,自从他们明白了自己小手和小脚丫的力量,并且能够灵活地、和谐地运用自己的手脚和肢体,他们就开启了快乐的探索模式。

对于成人来讲,家也许就是一方熟悉的天地;对于宝宝来讲,家却是一个巨大的探险乐园。他们在家中四处游荡、到处摸索、翻箱倒柜,充满了快乐。

更别提宝宝自己的玩具,拿到手中之后,先是欣喜若狂、珍惜万分,玩了几天之后,就会身不由己的开始各种的分解、拆卸;很有不把玩具大卸八块誓不罢休的架势。

妈妈开始叹气,责怪宝宝不知道珍惜玩具、爱护财产。

实际上,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说过:“让孩子主动地发现现实的教育,要比按照成人的要求去行事高明得多。”没错,孩子的“拆家”“拆卸玩具”行为,其实是一种学习,是通过动作在认识这个世界。

宝宝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宝宝的破坏行为。当他们做出破坏行为,心理特征其实很复杂,需要家长认真地分辨后,提供不同的帮助。

1、好心办坏事

宝宝看见家里的糖罐有些脏,兴高采烈地把糖罐放到水池里要清洗一下;

宝宝看见路边的小花有些歪了,本意想要把它扶直,结果用力不均,一下子把花折了;

宝宝担心小鱼缸里的小鱼太热,直接连鱼缸带鱼一起放进了冰箱,想要帮助其降降温

……

当宝宝做出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时,妈妈要先辨别宝宝的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只是因为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导致事与愿违。

所以,妈妈先要肯定宝宝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或者和宝宝分析失败(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宝宝有自己不懂的事情,能够先询问大人,也是很好的。

2、好奇心

宝宝拿到了心仪已久的画笔,于是把家中白白的墙当做了大大的画布;

宝宝看到遥控的功效很好奇,干脆把它砸开看看里面有什么;

宝宝觉得会说话的机器人很神奇,抱着一起洗了个澡;

……

宝宝损坏物品、玩具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仅仅是对这个玩具、物品非常的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地研究它而已。

爸爸妈妈不妨为宝宝的行为助力,和宝宝一起拆卸他感兴趣的玩具,再一起组装起来;给他定下规则,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触摸的,比如电、药品等等,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孩子爱动手是好事儿,还有很多帮助宝宝动手的玩具啊,比如拼装积木、组合玩具,都可以让宝宝在动手之余,体会到快乐。

3、嫉妒心

宝宝见到妈妈给别的小朋友买玩具,偷偷地把玩具给摔坏了;

宝宝见到别的小朋友有好吃的,自己没有,干脆把小朋友的食物或玩具给扔了;

宝宝因为自身弱小受到了欺负,就偷偷地采取报复性破坏行为,藏(毁)了别人的东西;

……

当宝宝出于嫉妒或者报复心理而产生了破坏行为,就不是可爱的行为了,需要父母立即、马上纠正。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会让别人不愉快,也会让自己不开心。

所以,父母要积极引导宝宝学会欣赏别人、心胸开阔,如果是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能够勇敢地寻求帮助,暗地里的破坏行为永远不可取。

简单地说,如果孩子的破坏行为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同时不破坏环境,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不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发展,这是他们的一个学习、成长过程。

总体来说,0-3岁孩子的破坏行为几乎都是由“童心特征”所决定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行为;4-7岁孩子的破坏行为,大部分是由“童心特征”所决定的,不过也不排除“嫉妒心态”的产生,就需要家长格外注意引导、及时纠正。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