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严克勤:午梦堂寻访记
午梦堂寻访记
严克勤
严克勤,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国画院,和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尼斯亚洲博物馆、江苏画院、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并出版了多部画册和专著。
严克勤:日前从牧云朋友圈获知,叶小鸾午梦堂所在的古村叶家埭已拆迁,那株叶小鸾手植腊梅孤零零地失去了周边人间烟火的依托。2018年冬春笔者曾经寻访此地,并写了一篇随笔,今再发一下与各位分享。
丁酉隆冬,与曲友相约赴吴江黎里参加吴江清音曲社举办的分湖雅集活动。
黎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镇。黎里别称梨花村,其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明代弘治年间已成市井繁盛的大镇。
这里自古才子佳人辈出,南社诗人柳亚子先生故里是也。有专家考据,《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叶小鸾就出生在吴江黎里北厍。
据《北厍镇志》记载:叶氏祖先原生活于楚地,吴中叶氏一支北宋初由乌程(浙江吴兴)迁至太湖洞庭山。至玄孙之子叶梦得(1077-1148)而成官宦书香门第。
明初,叶氏因违拗明皇朝把叶家迁移南京的旨意,被灭门杀戮,仅逃出一个不满周岁的福四,由家中佣人护送到分湖陆家改姓埋名,直至后来朝廷大赦,福四才恢复叶姓,并将居住地称为叶家埭。
叶小鸾(1616~1632),字琼章,明末才女,是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的小女儿。
叶家为书香门第,出过好几个进士。叶小鸾从小能诗善画,会鼓琴弈棋,为一代全能女才子,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有相契之处。叶氏容貌气质出众,小时候曾随舅舅生活,倍受舅父舅母的钟爱。这一点与林黛玉小时候在舅舅家生活的经历非常相似。
据史书记载,叶小鸾四岁即能诵《离骚》。十二岁时,作《春风晓妆》一绝,已初露才气:“揽镜晓风清,双蛾岂画成? 簪花初欲罢,柳外正莺声。”
十六岁时学琴,经琴师略加指点,即能为调,清泠可听。继而又每日勤练书法,刻意临摹王子敬的《洛神赋》和怀素的草书。
舅父称她“不喜华饰,玉容明秀,额致亭亭,慈仁宽厚”。叶小鸾虽为闺中女子,却“姿性颖慧,风度潇洒”,且高情旷达,绝无脂粉之气。
小鸾与昆山张立平订婚,因叶家日渐清贫,婚期将近,又无力筹办嫁妆。小鸾劝慰父亲说:“荆钗布裙,贫士之常,父何自苦为?”其父母仍然费心借款置办,眼看好事将近,不料出嫁前五天竟染病去世,年仅十六岁。
叶小鸾妙龄仙逝,才比天高命比纸薄,也与林黛玉的命运颇为相似。
小寒过后,如约来到吴江叶家埭,寻访叶小鸾故居午梦堂遗址。午梦堂,因叶小鸾父亲叶绍袁的《午梦堂文集》而名闻海内,该文集是叶绍袁在崇祯九年(1636年)为其妻女等人精心编辑的一部诗文合集。
遗址隐藏在四周村居中间,有一条气势汹汹的黄狗看门。黄狗初见陌生人狂吠不止,奇怪的是见我等进门之后便乖乖趴在地上一声不响了。
叶小鸾家旧屋至今尚留半间,有手植腊梅一株,太湖石两块,据当地地方史家介绍这些均为原物。
我们在村落周遭转了一圈,再也找不到太多昔日芳华的痕迹。
在旧屋南边河埠头留下的几步石阶应是叶家旧石料,屋后竹园里露出地面的是叶家旧房地基的黄石,旧屋侧厢房半间木屋架构显然是明代旧制,靠河岸外墙脚还嵌着一块一米多见方的老青石门当,以小窥大,可见当年午梦堂非同一般的规模。
值得庆幸的是,叶小鸾手植的梅树历尽几百年风雨沧桑依然含苞待放。
同行的两位道友即兴在梅下吹起箫来,此时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姜夔词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暗香疏影·旧时月色》)
午后,各地曲友汇集黎里古街毛家弄毛宅,此处原是明代进士毛衢旧居,翻建于明重建于清,保存完好,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分湖雅集活动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四开间堂屋内举行,活动由吴江清音曲社举办,曲社社长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水乡女子,操着一口柔软细腻的吴江口音。她宣布活动开始后,来自上海、苏州和无锡的曲友相继表演自己的拿手曲目。
一段段昆曲,一支支山歌,一首首古琴雅乐,竞相呈现,美不胜收。席间主人还上了一道当地名点“油墩”,与无锡的“玉兰饼”相仿,有豆沙和鲜肉两种馅,个儿硕大,几乎是玉兰饼的两倍,香甜可口。
曲会临近尾声,主持人笑呵呵地让人拿出早已准备好了的笔墨纸砚,邀请一位上海画家和我为雅集作画。
我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画画,但盛情难却,挥毫写下一支墨梅,算是为寻访午梦堂遗址叶小鸾手植梅留下一点记忆,当然也为曲会雅集助兴添趣吧!
曲终人散后,月色如水的古镇格外宁静,白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知何时已悄然隐去。
镇上文化站的朋友热情好客,安排我们在小镇的一家饭馆用餐,一色的江南水乡传统菜,让来自各地的朋友赞不绝口。
红烧青鱼划水、红焖带皮羊肉、红烧河鳗、生麸面筋肉丸汤等,尤其让人印象深刻。黎里之行,访古探梅,史迹文踪曲径通幽;雅乐佳肴,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可谓收获满满,兴尽而归。
同好者有:著名学者苏州大学周先生,资深曲友上海师大钱先生,老戏骨苏州戏校杨先生,梁溪曲友高、陈女士和顾先生等。特记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