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浦东:30年来刷新经济“天际线”,坚守文化“地平线”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孙潮、孔文龙11月11日报道:陆家嘴摩天大楼中穿梭,总能感受“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壮观。不过在上海中心等“大高个”脚下,有一处低矮的中式老宅子,与现代化高楼仿佛格格不入。据悉,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这片区域动迁规划,唯独这栋小楼作为历史保护建筑留下来,30年来逐渐与周边形成强烈“身高差”。
在许多人眼里,浦东曾是“大农村”,举目阡陌纵横,田野青青。这栋有百余年历史的二层小楼,可是当年这地段最大最好的房子。青砖、红砖相间堆砌,窗门梁枋都精雕细琢,有“浦东雕花楼”美誉。房子1914年由上海富商陈桂春出资修建;解放后东昌房管所接管,陆续分配给居民居住;浦东开发开放后陆家嘴绿地动迁,这座民宅保留为陆家嘴开发陈列室,直到2010年吴昌硕纪念馆搬入。
现在这栋老宅为“吴昌硕纪念馆”。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原本“烂泥渡”中最“大”老宅成为了最“小”存在。浦东“天际线”不断被刷新,这栋老宅就是“地平线”,一直伫立于此,见证浦东快速发展。
随着浦东开发脚步,一座纪念馆的变迁
谈到上海浦东,人们印象往往还停留在黄浦江畔三幢超高建筑,然而在许多文化名家眼中,这片摩天楼群立足的土地更承载着绵延数百年的文化脉络。这要从老宅讲述的吴昌硕与朋友们说起。
吴昌硕是海派书画领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他从老家浙江初来上海时,就住在浦东烂泥渡路。烂泥渡路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浆水流淌,一踩一脚泥。但这并不影响吴昌硕喜欢浦东,并与其结缘。
浦东花农擅长嫁接培育,姹紫嫣红的芍药花开得端庄俏美,吴昌硕那幅著名《浦东芍药花图》便画于此,题句写着:“上海浦东田家遍地皆是,好事者移以接牡丹,其色绝艳,乙未暮春,吴俊卿”,这也是吴昌硕仅存不多、写有地名的作品。
来上海后吴昌硕除了倾心浦东自然风光,更乐于结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浦东乡贤王一亭、陈桂春等创办上海浦东医院(现浦东东方医院),为筹集资金,吴昌硕多次来到陈桂春府上(今吴昌硕纪念馆)创作书画,义卖捐助浦东医院。浦东高桥钱慧安,有海派书画“班首”之尊,他对吴昌硕的金石书画相当敬佩,两人惺惺相惜,合作《风尘三侠》图。吴昌硕还与浦东中学创始人杨斯盛交往颇深,盛赞杨斯盛“毁家兴学”、重视教育。
建医院、办学校、创立书画社……这些文化名人圈,共同构成浦东深厚的人文底蕴。
基于吴昌硕与浦东的不解之缘,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新区政府发展经济同时,想让文化名人吴昌硕纪念馆落户浦东。据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昌硕曾孙吴越回忆说,1994年的一天,我还在日本留学,爸爸打来电话,说浦东新建一批经济文化设施中,有吴昌硕纪念馆,让我回家帮忙,当时我们都开心坏了。
“经济和文化是就像汽车两个轮子,要同时发展,齐头并进”,吴越说,借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吴昌硕纪念馆建成了,成为上海第一个艺术名人纪念馆。
2010年吴昌硕纪念馆又乘着世博会的东风,从川沙搬迁到陆家嘴。
《浦东芍药花图》(局部)
“世博会是上海与世界的一次重大文化链接,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浦东发展成果再好不过。很多国际友人第一次来浦东,希望他们不仅看到高楼林立,还能感受海派文化。吴昌硕在国际上知名度高,适合作为浦东文化名片”,吴越说。
从吴昌硕纪念馆落户川沙,再搬到陆家嘴,规划背后,是决策者、改革者、建设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吴越表示,除了吴昌硕,浦东还有黄炎培、傅雷、李平书等文化名人,这些人都是浦东历史的高光,就像一颗颗珍珠,可能上面蒙了灰,但通过改革开放把他们擦亮、串起来,就能成为璀璨的珍珠项链。
翻天覆地变化,浦东生机勃勃的文化风景
30年来,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不仅物欲充足、大楼林立,还有更为生机勃勃的文化风景。浦东价值,既在飞驰发展的金融城以及张江人工智能的高精尖技术中,也在“上下六百米,里外一百年”的吴昌硕纪念馆和不断建设的文化设施上。
30年来,浦东文化发展从未停止过脚步,如今不仅有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中华艺术宫、云间美术馆、朵云书院、船厂1862等文化场所,“十三五”所规划筹备上海大歌剧院、上博东馆、上图东馆、浦东美术馆、宋城演艺世博大舞台、群艺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也将在浦东建成交付使用。
云间美术馆馆长徐迪旻是上海松江人,浦东开发后特意从松江来到浦东找寻机遇,在高楼中建立了美术馆。“我们美术馆和其他不太一样,建在办公楼宇间,周一到周五客流量比周六周日更多,附近白领休息时会来看展,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趣味对人文环境有很强需求,所以常态化的文化导入非常必要”。在陆家嘴,白领们下班后会逛展、看书、听音乐会,休息时也参加绿地上举办的“咖啡节”“非遗集市”等,文化活动丰富。
这只是浦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后滩地块,本是商业用途的临江地块变身“城市绿肺”。占地188公顷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倚江揽翠,又将成为浦东新景。
在浦东滨江,过去灰扑扑的“工业锈带”亮了,老码头、旧仓库纷纷变身创意空间,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
“听交响、到东方”早就成为乐迷心中的真理,世界名团也纷至沓来;而就在上个月,全球最大的电竞赛事S10英雄联盟总决赛也是在新修好的浦东足球场举行。
徐迪旻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在根本上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在回顾3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上,文化给浦东奠定了底蕴,文化让浦东走得更远,金融和文化产业共生共荣,是自然生态,也是必然趋势。
如果说30年前,浦东把寸土寸金的地方给到吴昌硕纪念馆,坚守了“城市文脉”;那么30年后,陆家嘴最后一块空地留给浦东美术馆,滋养了“城市气质”。经济与文化齐飞,可以预见,浦东的未来30年依然大可期待。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孙潮、孔文龙11月11日报道:陆家嘴摩天大楼中穿梭,总能感受“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壮观。不过在上海中心等“大高个”脚下,有一处低矮的中式老宅子,与现代化高楼仿佛格格不入。据悉,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这片区域动迁规划,唯独这栋小楼作为历史保护建筑留下来,30年来逐渐与周边形成强烈“身高差”。
在许多人眼里,浦东曾是“大农村”,举目阡陌纵横,田野青青。这栋有百余年历史的二层小楼,可是当年这地段最大最好的房子。青砖、红砖相间堆砌,窗门梁枋都精雕细琢,有“浦东雕花楼”美誉。房子1914年由上海富商陈桂春出资修建;解放后东昌房管所接管,陆续分配给居民居住;浦东开发开放后陆家嘴绿地动迁,这座民宅保留为陆家嘴开发陈列室,直到2010年吴昌硕纪念馆搬入。
现在这栋老宅为“吴昌硕纪念馆”。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原本“烂泥渡”中最“大”老宅成为了最“小”存在。浦东“天际线”不断被刷新,这栋老宅就是“地平线”,一直伫立于此,见证浦东快速发展。
随着浦东开发脚步,一座纪念馆的变迁
谈到上海浦东,人们印象往往还停留在黄浦江畔三幢超高建筑,然而在许多文化名家眼中,这片摩天楼群立足的土地更承载着绵延数百年的文化脉络。这要从老宅讲述的吴昌硕与朋友们说起。
吴昌硕是海派书画领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他从老家浙江初来上海时,就住在浦东烂泥渡路。烂泥渡路每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浆水流淌,一踩一脚泥。但这并不影响吴昌硕喜欢浦东,并与其结缘。
浦东花农擅长嫁接培育,姹紫嫣红的芍药花开得端庄俏美,吴昌硕那幅著名《浦东芍药花图》便画于此,题句写着:“上海浦东田家遍地皆是,好事者移以接牡丹,其色绝艳,乙未暮春,吴俊卿”,这也是吴昌硕仅存不多、写有地名的作品。
来上海后吴昌硕除了倾心浦东自然风光,更乐于结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浦东乡贤王一亭、陈桂春等创办上海浦东医院(现浦东东方医院),为筹集资金,吴昌硕多次来到陈桂春府上(今吴昌硕纪念馆)创作书画,义卖捐助浦东医院。浦东高桥钱慧安,有海派书画“班首”之尊,他对吴昌硕的金石书画相当敬佩,两人惺惺相惜,合作《风尘三侠》图。吴昌硕还与浦东中学创始人杨斯盛交往颇深,盛赞杨斯盛“毁家兴学”、重视教育。
建医院、办学校、创立书画社……这些文化名人圈,共同构成浦东深厚的人文底蕴。
基于吴昌硕与浦东的不解之缘,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新区政府发展经济同时,想让文化名人吴昌硕纪念馆落户浦东。据吴昌硕纪念馆执行馆长、吴昌硕曾孙吴越回忆说,1994年的一天,我还在日本留学,爸爸打来电话,说浦东新建一批经济文化设施中,有吴昌硕纪念馆,让我回家帮忙,当时我们都开心坏了。
“经济和文化是就像汽车两个轮子,要同时发展,齐头并进”,吴越说,借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吴昌硕纪念馆建成了,成为上海第一个艺术名人纪念馆。
2010年吴昌硕纪念馆又乘着世博会的东风,从川沙搬迁到陆家嘴。
《浦东芍药花图》(局部)
“世博会是上海与世界的一次重大文化链接,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浦东发展成果再好不过。很多国际友人第一次来浦东,希望他们不仅看到高楼林立,还能感受海派文化。吴昌硕在国际上知名度高,适合作为浦东文化名片”,吴越说。
从吴昌硕纪念馆落户川沙,再搬到陆家嘴,规划背后,是决策者、改革者、建设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吴越表示,除了吴昌硕,浦东还有黄炎培、傅雷、李平书等文化名人,这些人都是浦东历史的高光,就像一颗颗珍珠,可能上面蒙了灰,但通过改革开放把他们擦亮、串起来,就能成为璀璨的珍珠项链。
翻天覆地变化,浦东生机勃勃的文化风景
30年来,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不仅物欲充足、大楼林立,还有更为生机勃勃的文化风景。浦东价值,既在飞驰发展的金融城以及张江人工智能的高精尖技术中,也在“上下六百米,里外一百年”的吴昌硕纪念馆和不断建设的文化设施上。
30年来,浦东文化发展从未停止过脚步,如今不仅有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中华艺术宫、云间美术馆、朵云书院、船厂1862等文化场所,“十三五”所规划筹备上海大歌剧院、上博东馆、上图东馆、浦东美术馆、宋城演艺世博大舞台、群艺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也将在浦东建成交付使用。
云间美术馆馆长徐迪旻是上海松江人,浦东开发后特意从松江来到浦东找寻机遇,在高楼中建立了美术馆。“我们美术馆和其他不太一样,建在办公楼宇间,周一到周五客流量比周六周日更多,附近白领休息时会来看展,他们的教育背景、生活趣味对人文环境有很强需求,所以常态化的文化导入非常必要”。在陆家嘴,白领们下班后会逛展、看书、听音乐会,休息时也参加绿地上举办的“咖啡节”“非遗集市”等,文化活动丰富。
这只是浦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后滩地块,本是商业用途的临江地块变身“城市绿肺”。占地188公顷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倚江揽翠,又将成为浦东新景。
在浦东滨江,过去灰扑扑的“工业锈带”亮了,老码头、旧仓库纷纷变身创意空间,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
“听交响、到东方”早就成为乐迷心中的真理,世界名团也纷至沓来;而就在上个月,全球最大的电竞赛事S10英雄联盟总决赛也是在新修好的浦东足球场举行。
徐迪旻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在根本上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在回顾3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上,文化给浦东奠定了底蕴,文化让浦东走得更远,金融和文化产业共生共荣,是自然生态,也是必然趋势。
如果说30年前,浦东把寸土寸金的地方给到吴昌硕纪念馆,坚守了“城市文脉”;那么30年后,陆家嘴最后一块空地留给浦东美术馆,滋养了“城市气质”。经济与文化齐飞,可以预见,浦东的未来30年依然大可期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