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福春村

原标题:福建安溪福春村

自古,大福春上官氏全族宗亲就分为上唐、下唐、西岭、水缸、河图、吾头、和春、岭西八个支派。由八派遵照民俗轮流置办祭祖和乡例进香活动(每年其中一派主办,其余协办,周而复始)。

1. 每年七月初一大宗“敦苇堂”祭祖

大宗“敦苇堂”位于安溪上官氏发祥地福春村寨兜,田螺型,主堂坐壬向丙兼子午,门亭壬丙兼亥巳收巽水,去水由丁而转辛出口。其堂前山峦清秀环合,谓之天马;堂后山峰逶迤,号称99峰,谓之文昌,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整座庙堂规模不大,庙里堂上中龛供奉一世祖十六郎公暨祖妣至九世祖念八、念九、念十暨祖妣神位;左龛供奉本族十二世至二十四世取得功名爵位的先贤神位共14人,乾隆年间名人上官献瑶也在其中。据上官家族史载:堂号“敦苇”二字和前门“福春上官氏家庙”分别由乾隆年代御史谢梅庄和太守李逊之所

安溪上官氏族主要栖息地,长坑福春、祥华河图、和春、福新位于人仔头山(安溪县第二高峰海拔1588米)、同发山(海拔1507米)、井潭尖(海拔1343米)、大赌山(海拔1277米)四山环抱之中。

宋代,上官十六郎只身一人来到崇山峻岭中的福春,由此上官氏便开始在此地繁衍生息,至今上官氏人口以达数万。

自古以来,福建远离中原,且境内多有高山大川,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因而,八闽大地自汉人征讨后,主要人口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古汉人,闽地偏局一偶且贫瘠,故历代统治政权对闽颇不重视,像历史上因外族入侵随之而来外族混居,极其像两湖填四川之类从未发生在八闽大地。

地理的封闭,民族血统的纯洁,造成福建民风民俗成为现今绝无仅有的研究古汉民族特性的活化石。

特征一:闽南语

历史上中原动荡,外族侵扰不断,中原语言混杂变迁至巨。尤其是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国,以「北平话」作为「官话」,再经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以「入派三声」的方法,将汉字对应到原来无字可写的「北平话」,进而取代中原汉语,造成汉语在中原地区,整个消灭竟尽

闽南语中的文读音韵系统应是汉朝时代用来记录五经的古代汉语的遗音,更是中古时代用来统一中原汉语的「切韵」音韵系统的遗音,也是唐代玄奘大师用以翻译佛经的遗音,可见「闽南语」是贯串中华文化史最悠久的一种文化母语。

福春是上官氏繁衍的祖地,族内尊为上堂,

福春民风彪悍,山区物质贫瘠,生存环境恶劣,山民在为生存为了一口饭而付出的努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这里遵循着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规则,千百年来弱者被无情的淘汰,在这里人的自主意识很强

安溪上官氏聚居地为“大福春”地区。广义的“大福春”包括长坑乡的福春村、水缸村;祥华乡的和春村、福新村、河图村;感德镇的岭西村以及大格村的尾园角落。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她位于北纬2500’东经11700’的安溪西北部,是福建戴云山脉向东延伸的主山脉–同发山(海拔1504.m)山下的山区村庄。这里距安溪县城七十多公里,海拔较高,常年气候宜人。

据《安溪县志》载,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或绍兴年间(1131—1162年),十六郎公自福建上杭武彭坊迁徙入清溪县(今安溪县)还二里,肇基于福春村,是为安溪上官氏一世祖。 相传十六郎生三子,长:大五郎失传;次:大六郎外迁(这支系先迁漳州再泉州后转迁永春下洋镇《文书堂》,现有人口三百多人,改姓江,但每年都有回福春参加祭祖);季:大九郎留守福春,繁衍生息至九世分三房:长念八,衍寨兜、水缸、尾园;次念九,衍西岭、和春、河图、岭西;季念十,迁徙永春苏坑

上官家族族—-始 祖:战国时期,楚国国王怀王–

熊槐(公元前329年–299年),生二子,长子楚顷襄王-

-熊横(公元前299年–263年),次子名子兰(公元前

文章编辑:上官坚斌

文章转载:上官贵重的博客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