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司来新逾50年 带国人开拓新视野

在本地的员工受访时表示,身边的外国同事丰富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跨国的环球网络,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和接触面,事业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更壮阔光明。

加入两年 狮城女科学家升为主任

身为细胞和组织工程组主任,卢意华在科学研究之外,也有机会展现跨领域的潜能。

39岁的新加坡人卢意华是一名高级科学家,工作离不开研究、创新和孵化新技术。

加入德国的特种化学品跨国公司——赢创工业集团(Evonik)两年,卢意华今年提升为细胞和组织工程组的主任之后,工作有了新层次和多元化。

她说:“成为中阶管理层后,我需要接洽更多利益相关者,例如和市场行销、生产、以及医疗界和研究合作者。我有机会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研发材料,用大家能沟通的语言,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衔接研发和应用。”

“此外,作为主任,我有机会磨练软技能,培养领导才能和人际关系的技巧。”

细胞和组织工程是赢创的重要业务之一,该团队的目标是研发更具持续性的生物材料,促进细胞和组织的生长。这些材料是再生医疗和移植上的重要原料,也为意外或疾病后的组织再生带来解决方案。

尝试新挑战 有海外学习机会

卢意华说,赢创的环球网络很大,有食品、医药、工业等领域,也有各类产品和原料的研发、生产及制造,在同一个公司就有很多尝试新任务的机会,也能到海外学习和磨练。

卢意华说,赢创让她看到多元化职务的结合,包括科学研发和专门领域的发展,各种培训和引导也帮她在新职务间游刃有余。

她表示,她和其他本地雇员经常与来自外国的同事互相交换心得和经验,大家互相学习,是很好的工作体验。

派往美国观摩 事业更上一层楼

林德川曾被派往美国学习,跨国公司的工作让他掌握很多宝贵经验。

37岁的林德川记得,他加入赢创不到半年,就被派到美国的公司去学习,一回来就被委派新任务和挑战。

“当时连我自己都没有把握,公司就让我在事业上进一步发展。”这名新加坡人说。“迎接新挑战,使我学得更多,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我也看到事业的发展方向,加速了个人成长。”

林德川是细胞和组织工程的项目经理,除了管理和协调不同的项目外,他也和本地机构协调合作新项目。目前,他负责可降解聚合物的项目,这种会自动化解的聚合物能用在软骨和软组织里,对医疗和护理很有用。

林德川说,跨国公司的市场庞大,研发和产品的相关活动很活跃,和环球各大机构合作的历史也比较深远,让他有更多学习机会。

“新加坡是我的家” 外来人才成公民

宋金浩负责的研究、发展与创新中心,每年都提供实习的机会,栽培下一代人才。

出生于印尼的宋金浩(43岁)20年前就来新加坡,也在这里完成大学教育。曾在新加坡、德国和美国念书深造的他,一直把新加坡当成他的家,他在去年正式成为新加坡公民。

宋金浩如今是赢创亚太区研究、发展与创新负责人。他受访时透露,当年他刚加入赢创当试验室经理的时候,上司在德国、市场部在美国,日常运作很具挑战性。

“这是我毕业后的首份工作,我觉得压力很大,不过同事主动花了一个星期给我‘集训’,在各方面指引和教导我,让我很快就适应和上手。我很感激他们,也感到公司尽心尽力地培养人才,在这样的企业文化,员工总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促进本地研究生态

这些年来,宋金浩看到赢创在本地了创造更多就业和研究机会。

“当新研究中心在2018年于新加坡创办时,我们只有12到15人。三年后的今天,团队增加到70人,本地和外来人才聚集,制造激发创意和高度互动的研发环境。”

此外,公司也不断扩大与公共和私营科研机构的合作,例如与南洋理工大学开发新技术,同时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宋金浩说,研究中心每年都会接收大约10个见习生和实习生,协助栽培下一代人才。

通过和跨国公司的研发工作,新加坡在不少先端产品留下了足迹,促进更蓬勃的研究生态环境。

例如,新加坡研究小组和德国的环球研发团队,合作研发和推出了光敏树脂产品。这种材料能抵御强力冲击,适合用来制造3D打印部件、工业及汽车部件等,解决了高机械负载的问题,拓展了增材制造的应用。

每开设新厂 就创造新工作

赢创早在1950年代,就通过供应商在新加坡售卖产品,并在1997年间正式在这里落户,业务也扩展到研发、制造和生产各种创新原料。

目前,集团在全球100个国家有3万3000员工,新加坡则是赢创在东南亚、澳洲和新西兰的业务与研究区域中心,雇有大约800人,包括不少高技术员工、科学家、项目经理和研发主任。

赢创(东南亚、澳洲和新西兰)区域总裁戚冶文受访时说,赢创不断在新加坡扩展业务,它先后于2014年及2019年分别投下高达5亿欧元(约合8亿新元)投资,在新加坡裕廊岛建设两座世界级的饲料添加剂蛋氨酸一体化工厂,并在2015年完成扩建裕廊岛上的油品添加剂工厂,让该工厂的生产力实现翻番,成为赢创在全球最大的油品添加剂生产基地。

它在大士另有两个生产设施。此外,赢创在2018年于启奥城(Biopolis)开设亚洲科研中心,拓展全球研发网络。这些扩展项目给新加坡带来很多就业机会。

戚冶文说:“这些就业机会来自集团的不同业务,包括生产与制造线、销售和市场部,还有研究及创新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等等,给新加坡人提供了多元化而丰富的工作岗位。”

每年招收实习生 今年新设培训计划

戚冶文说,除了就业机会,赢创每年都提供实习机会,让至少五名本地大学生或理工生浸濡和学习。

“实习期至少半年,他们也可以专注一个项目,进行更长期的实习;已经有两三名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成为我们的全职雇员。”

她透露,今年,赢创也推出见习培训计划,各部门每年会招收至少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年轻专业人士。事实上,赢创的根基稳固多元化,冠病疫情并没有影响业务,公司也没有裁退员工或缩减人力。

“相反的,这期间外来人才流动受到限制,我们聘请了更多本地人才。”

新加坡是赢创的生产和研究发展区域中心,全球最大的蛋氨酸生产和制造基地也在这里。戚冶文表示,未来扩展研究和生产规模时,赢创和新加坡的伙伴关系必定会更密切。

实用创新产品 本地社区受惠

赢创雇员经常有机会交换创意点子和建议,协助公司做得更好。(照片摄于疫情前)。(图/赢创提供)

赢创研发和制造的特殊化学品和材料,让新加坡的建筑业、食品制造业和医疗界直接受惠:

帮滨海湾花园防水

滨海湾花园的花雕水泥墙,外层“穿”了一层“保护衣”能防水和防锈,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缓减破坏。这层保护是来自赢创的保护涂层产品Protectosil,不但防水防锈,也抗涂鸦,容易清洁

为组屋降温

赢创的防火和防热建筑材料,将来也可能用来为本地组屋降温。赢创目前正和建屋局探讨合作的可能。

更环保的新加坡

赢创通过循环塑料保护本地环境,也配合新加坡2030年的绿色发展蓝图,协助打造城市绿化和可持续生活。戚冶文本身就是新加坡循环塑料协会的委员之一。

外来人才 注入新活力

戚冶文说:“新加坡的劳动队伍素质高,有很多熟练和技术人员,语言能力和适应力强,也具有环球化思维,很容易接纳外籍雇员。”

她本身出生于上海,曾经在中国工作,也长期在德国生活,如今是德国公民。她在去年10月间来新加坡工作后,很快就和本地同事打成一片,适应了新环境。

出生于西班牙、曾在荷兰工作的安娜,则在去年6月间来到新加坡,成为细胞与组织工程的研究员。她发现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熔炉,在这里生活和沟通都没有问题,本地同事也很热心地在各方面伸出援手。

宋金浩说,在疫情之前,公司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外籍和本地同事的交流,例如法国主题的早餐聚会、德国主题的聚餐,或是本地邻里的慢跑活动。

除了文化的交流,宋金浩说,外来人才协助为我国打下科研的前锋,创造了新的就业和商业机会。他举例说,3D立体打印制造技术、光聚合物技术,这些先端科技推动了整个价值链里的相关领域,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曾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卢意华表示,到过国外,更发现新加坡有多小。

她说:“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们作为一个小国,一些如癌症治疗等的专门领域有了跨国公司、外来专才的贡献,更能加速成长,吸引最好的人来加入,带来更多活力和创意。”卢意华说。

她指出,外来人才让我们扩大视野,促进科技技术发展,尤其是在跨学科和跨领域方面,带来许多富创意而前端的解决方案。

林德川说:“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和外来人才,很多新加坡人大概得离乡背井到海外工作或学习。和跨国企业和外来人才一起工作的经验,有很多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益处,例如对本地初创公司来说,这些都是很宝贵而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

时事新闻 兴趣百科-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