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网传年味浓 异乡也能变吾乡
春节过年,中国人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相隔再远也要阖家团圆,二是即使平时再潮也要重拾旧俗。春节习俗,千百年来早已深入我们的内心,似乎一到正月,仿佛施了魔法一般,刹那间进入了春节语境,甚至连日子也忘了公历,而只说农历初几。牛年春节到了,很多中国人决定不回家了,打了一年的工,也不回乡见爹娘妻儿,这都是为了疫情防控大局,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勇气和奉献,正显示了我国广大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就地过年,不回老家,并不意味着就过不好年,中办国办下发的通知要求,要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其中,过年赏年味,网上看非遗,正是我们过好这个特殊春节的必备大餐。
“隔屏”相望,乡味正浓。年画、春联、窗花、龙舞、狮舞、庙会、花会、灯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营造着中华民族浓厚的“年文化”氛围。据统计,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有200多项,年年春节都是各地各类非遗展示展演的大舞台,灯笼一挂、戏台一搭、乡音一片,喜庆、热闹的过年氛围呼之欲出。在这个全国人民合力防控疫情的特殊春节,腊八、立春、小年……如期而至,人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就地过年、宅家过年的准备,网购备年货、囤积文娱资源,心心念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近年来,传统文化主动拥抱互联网,各地非遗早已成为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常客,长大后很少见到的、离家后见不到的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时不时都会“隔屏相见”,不少人还“升级”到看视频DIY家乡传统美食、手工艺。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家喻户晓的各大新媒体平台策划了一波“视频直播家乡年”,抖音“非遗过年DOU来播”、快手“寻味非遗年 过家乡的节”等话题之下,大量短视频、直播让不回家过年的人民群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等在网上感受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全国各地丰富的年俗活动让大家“网络过大年”“祈福中国年”,共同期盼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在异地他乡感受到更多温暖。比如,“四川非遗”账号直播了“立春”民俗活动,暖春、迎春、咬春、犁春等环节一个不少,年画、糖画、竹编、泥人等手艺妙趣横生,镜头还带着大家走进农家院,传统美食“九大碗”开启了“舔屏”模式。又如,“陕西非遗”账号主打 “黄河岸边过大年” 视频,做面食、剪窗花、提花灯、跳社火,孩子们燃放烟花爆竹、村民们围观社火表演等场景直接勾起了大家对“过年”最初的回忆,线上线下的共情打破了地域的隔阂,弥补了无法回家过年的遗憾。截至2月4日,“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抖音专区已上传视频1500余个,观看量超3亿次;快手专区上传视频1000余个,播放量近1亿次,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发参与拍摄上传家乡年俗视频。
年俗焕新,家国“云聚”。“过年送花馍,要拿六个再留六个,有来有往……”“咸阳非遗”账号在视频中捧出各色各样的花膜,还将当地有关花膜的风俗习惯娓娓道来。这些温暖人心的年俗应当传承下来,也需要不断融入当代生活,在一代代的参与互动中得到生命力的焕新。电子红包、快递年货、云端聚会……年俗文化与时代载体创新结合的“火花”不断,尤其在非常态下“配对”迅速,遥不可及的距离被消弭,科技传递而来的每一丝温度,我们都感受得到。从过去的写福、贴福,到当代的网络“集五福”,转眼间这一新民俗已然延续五年。今年的五福卡面更是把剪纸、京剧、太极拳等非遗元素融入福字中,网友摩拳擦掌要集齐这套非遗福卡,响应“五福来了就是年”这一网络话题。又如,突然风靡微信群的“年画话年”系列表情包,在传统年画基础上创新视觉表现形式和祝福表述风格,年画瞬间变得潮流起来。正如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苗乡调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绣时所说:“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吾心安处即吾乡”。就地过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抚慰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同时,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的发展,又何谈家的幸福,一个更宏大的共同价值认识,使得全民全网欢度春节、家国同构的“云聚”成为了全民参与的国家文化实践。共同回味“战疫”日夜的拼搏、共同传递“牛”转乾坤的祝愿,中国传统春节借助互联网正在无形中强化着全民族的文化共识、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图片来源于Pixabay)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