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家乡愁 | 记忆中的井
我幼年的时候,住在一个乡镇的集镇上,镇上有一口水井,方方正正,井口很开阔,人们均是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桶去取水。挑水时有的人家用铝桶,有的用木桶,铝桶轻便,但容量较小,装不了太多水,如用木桶,容量大得多,但木桶本身就大,又重得出奇,对挑水人的力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那时家道好的人家,往往用一毛两毛钱,雇人去挑一大担水。
人们去挑水时,到井水处,把桶放进井里,装满了水,然后提起来放在一边,再去装另一只桶,都装满后将扁担穿过两根桶绳,右手搭在前面的扁担上,左手绕到后面抓着绳索,腰间一使力,稳稳地站起来走了。有一个细节,水瓢要放在后面那只桶里,更好地维持着平衡。有的取水高手,扁担直接不离肩,右边水桶朝井里一舀,手上用劲,死死地抓着桶上的绳索,把住平衡,接着左边水桶朝井里又是一舀,两只桶都装满了,一滴水都没洒出来。在井旁洗衣服的妇女笑赞,厉害呢!这人轻哼一声,转身而去,相当潇洒。但因这技术方便练习,诸多青壮年均学了去,高手越来越多,人们见惯不惯,不再喝彩了。也有那刚学会挑水的小姑娘小媳妇,或是身子羸弱的男士,站起来时摇摇晃晃,水洒出去一半的情况,大家也笑一笑。当然,遇到干旱年月,水位低时,挑水的人需俯着身子,甚至趴在井口,用水瓢一瓢一瓢把水舀上来,看起来很是狼狈,无论是谁,都与潇洒无缘了。
这井养活了大半个集镇的人,但有一个麻烦的地方,它生在一个高处,地势笔陡,上下都很不方便,那时的人们也没有修条路的意思,仅用一个五六米长的木梯架着,取水时需要登上去,这挑水的人,上去时轻轻松松,和周遭的人一路打着招呼,说说笑笑,甚至站在这木梯脚下,唠着家长里短,说上半小时的闲话。但等他在上面水井处装满了两只桶的水,走下这木梯时,多半要深呼吸,然后憋住一口气,沿着那木梯,侧着身子,紧紧地抓着桶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下来,到下面大路上时,一张脸涨得通红。我至今不知道,在下雨天和下雪天时,人们是怎么上去挑水的,又是怎么下来的。奇怪的是,从来没听说过,谁因为登这梯子去挑水而摔倒的事情。
在大热的天,挑水的人一路走来,那只水瓢在桶里起伏不定,路边就有人把他喊停下,说,等一下,干口得很,我吃点凉水。然后拿起水瓢,美美地喝上半瓢,喝完把剩下的水往路上一洒,瓢朝桶里一丢,这挑水的人毫不在意沾上别人的唾沫,继续再走,前面可能又遇到一个要喝井水的人,仍然如此。
我那时最羡慕的,是住在水井上面一带的几户人家,因为取水、玩水实在方便。现在想起来,可能住在上面的人,也同样羡慕住在街上的我们。
到我稍大一些的时候,搬到县城里来住,那时小县城的很多地方都还留有水井,每一口水井,就供了附近好些人家吃喝洗漱,然而城里水井的水质却不甚好,烧开之后,面上总有一层油渍,炊壶底下也有水垢,让人非常不适。而自来水在那时则是新鲜事物,很多老人坚决不肯喝自来水。
很多家庭的饮用水还得从外面去取来,于是,那时我们早上上学时,就经常看到晨雾霭霭中,人们已从城郊的水井处打了水回来,或挑或提,满载而归,每个人都是一头汗水,精神抖擞着,步子迈得又快又大,这本是一种劳动,却让人心情愉悦起来。装水的工具五花八门,那时没有矿泉水瓶,最常见的是用白色的塑料酒壶,从20斤到5斤的不等,容量和数量视这人的年纪和力量来确定;又有用温水瓶的,但温水瓶装过冰水后,就不再保温,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不愿使用。因为路程普遍太远,极少有用水桶去挑水的,我略为遗憾,人们挑水的形情和动作,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也有少量的井,产出的水质确实很好,于是人们都集中到井旁来,一边洗衣洗菜,一边侃着门子。县城有一处,两口井挨在一起,一上一下,上面的井水用来饮用,下面的井水用来洗刷。也不知道哪年哪月,人们图省事,给它们取了名叫“双井”,时间久了,连带着这一片区域,也被叫成了“双井”。“双井”,是小县城里耳熟能详的所在。
这个承载了小城记忆的地方,这为无数的人提供甘甜水质的老井不知道在哪一次开发中,直接被淹没在废墟里了。我离家回来时,问长辈,“双井呢?”长辈略有遗憾地说没了,年轻人则说那井水都臭了,早点埋掉才好。想到城里若干的井,都是这样的命运,我就冒出一些悲凉的情绪来,这井本来好端端的,可不是它自己要变臭啊!
待我再长大,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就很少看到水井了,自来水已进入千家万户,水井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对水井的那种喜爱,仍固执地扎根在心里,我喜欢水井的古意,喜欢水井的清洁,更喜欢在水井旁边谈笑的人们。
直到现在,我已在异乡生活近20年,如能在某个村落里偶尔发现一口水井,还是会忍不住一阵欢喜,走上前去,用清凉的井水洗净了手,然后捧上几捧送入口中,细细体会它的滋味。每一口井都不知道养活了附近多少的人家、多少代的人,特别是看到井旁还插有若干的香烛,系着一些的红布带,我就肃然起来,心想,这不只是一口水井呢,它是人们取水饮食做饭的地方,也是人们寄托心情的所在,更是人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体现。
文/罗先桂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生 惠仕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