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 | 声势浩大,民众参与性强,适合各种喜庆场所的表演——壮族会鼓习俗
壮族会鼓是流传于广西马山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声势浩大,民众参与性强,特别适合各种喜庆场所的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因而声名远扬。壮族会鼓是马山县民间艺术“三宝”之一。
壮族会鼓是中国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方鼓文化的代表。北方的鼓粗犷,南方的鼓纤细,但壮族会鼓完全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壮族会鼓以“三大”著称,即以鼓身大、声音大,场面大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壮族会鼓的乐器以牛皮鼓为主,其鼓身制作工艺独特,选材讲究。传统的牛皮鼓一般鼓腔用樟木、榕树、枫树等原木挖空制成。会鼓场面极为壮观,最多时曾见千人会鼓的奇观,鼓声震天,十里之外可闻。
壮族会鼓,其乐器除牛皮鼓外,另有锣、钗组合而成。据考证,壮族会鼓在宋代已出现。到了清代,壮族会鼓达到了鼎盛时期。据《隆山县志》所栽:“击鼓之习,相传已久,今犹未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赛鼓之乐”。故壮族会鼓亦叫赛鼓。
传承保护
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申报的壮族会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