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消费 映射国民生活变迁

原标题:服装消费 映射国民生活变迁

衣、食、住、行,是人们常谈的话题,也是我们最频繁的消费品类。衣服是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双遗产,它有着遮羞、保暖和艺术的功能,所以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只要从实体商场遛达一圈,或从电商页面浏览一下,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服装之重要。

从凭布票买衣服,到家家衣满为患,从中山装解放装,到运动装羽绒服,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打开中国人的衣柜,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国民的生活点滴。服装消费的发展变化串联起了新中国的发展脉络,鉴往知来,我们为您梳理服装品类的消费状况,以深化了解国民服装消费场景、趋势和观念的变迁。

消费场景

布店裁缝店→百货商场街边小店→网购海淘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物资匮乏,为保障供需平衡,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均要凭票凭证购买。1953年,我国开始发行布票,直到1983年底,中国停止使用布票,敞开供应棉布。84%的50后和64%的60后都有过“吃饭用粮票,穿衣用布票”的经历;88%的50后和85%的60后曾经拿着布票去裁缝店量体裁衣。

随着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百货商店和街边小店成为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场所。

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网购兴起,成为国民购物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国民都有过网购经历,其中80后、90后是网购主力军,70后、80后、90后、00后使用线上购物的均超过了50%。大部分消费者在2010年开始接触网购,2015年出现第二次网购高峰,其背后与中国移动互联的发展密切相关。

2010年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海外购/代购也随之兴起。69%的80后,66%的90后都有过通过海外购/代购购买时尚服饰的经历。出生在80年代后的一批青年人对时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与50后-70后之间的人相比,他们更开放;80后已经成家立业,90后也基本全部迈入了职场,与00后的人相比,他们经济实力较强,是海外购/代购的主力军。

消费趋势

不爱红装爱武装→赶时髦→港风时代→个性时代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棉花大幅减产。受此影响,人们觉得“穿暖就是福”,不再追求服装款式,为了节约,耐脏耐磨的灰蓝黑色衣服成为主流。70年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想法深入人心,服饰开始了一场“革命”,进入到“制服时代”,全民流行“不爱红装爱武装”,女性妆扮向中性化发展。

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和社会风气的日渐开放,国民开始有了美的概念,91%的受访者认为在80年代,大家“赶时髦”追求美与时尚。同时,众多电视剧的热播,也引爆了当时潮流。77%的被访者认为,在80年代穿喇叭裤的国人最时尚。

进入90年代后,韩流、日本漫画、港台电影电视剧和明星、欧美电影和明星进入中国大陆。其中港风最为盛行(87%),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时的潮流。牛仔裤也成为了这一时代最流行的单品(56%)。

从80年代“缝缝补补又三年”到2000年“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21世纪后是国民为个性买单的时代,92%的人认同到了21世纪是中国人个性、多元穿衣的开始。

消费观念

节约型消费观→品牌意识逐渐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节约是美德”成为当时主流的消费观。91%的50后至56%的70后都经历过节衣缩食的生活。80后至00后(16岁-39岁)人群中只有极小部分表示自己曾亲身经历过;大约70%的80后至00后被访者都表示曾听长辈提起过但无此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父母穿了小孩穿,老大穿了老二穿,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这样的消费观念让大家期盼过年,过年穿新衣成为50-70后最为盼望的日子。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80后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期,是第一批享受父母和家庭全部关爱的独生子女,俨然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随着生活质量的飞速提升,国民开始追逐更高质量的产品,品牌意识逐渐形成。在90年代,国民更崇拜洋品牌。由于老一代的人长期受“节俭是美德”的影响,50后(87%)和60后(85%)后对品牌的意识较淡薄。近几年,国货不断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加上新消费群体的迭代,国货深入人心,从接受度上有了明显提升,70%的90后和76%的00后愿意选择国货品牌。

(文字来源:根据益普索&搜狐时尚《建国七十周年时尚消费变迁趋势洞察》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