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更早的文化之源

原标题:寻觅更早的文化之源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被偶然发现,打开了一扇回望约7000年前东南沿海先民氏族村落生活图景的窗口。自此,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远古历史,后人不再一无所知。但这也给人们带来了多年难以破解的一个疑问:之前一直作为宁波地区古代文化之源的河姆渡文化,其出身和来源到底是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4种观点:直接来自于浙江内地的上山文化晚期;来自于跨湖桥文化;来自于现在的沿海大陆架区域;来自于本地的直接传承。

那么,现阶段的考古有没有可能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在宁波沿海地区寻找到更早的文化之源?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某种意义上解开了这个疑问。

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余姚市的支持下,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取得巨大的推进和落实。2017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多方了解、考察和论证,决定在实施正式考古发掘之前建设一个钢结构围护的基坑。2018年5月,基坑建设开工,最终于2019年8月达成这一关键的发掘基础条件,建成总面积为750平方米的基坑。井头山遗址作为中国沿海地区超大埋深的海相沉积环境下的遗址,发掘之前开创性地采用钢结构围护发掘区的发掘方法和技术路线,也为今后开展类似环境下的考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9年9月中旬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展首次考古发掘。基坑内按照5×10平方米的规格布方,6米以上的淤泥已在基坑施工中用机械挖出,6米以下的淤泥和文化堆积则按照野外操作规程逐个探方清挖。发掘刚开始的两个月多里,以持续清挖距地表6米以下、文化层上方覆盖的海相淤泥堆积为主,由于淤泥十分黏软,加上输送带往外送土的速度有限,又时常有一些送土故障,外运泥土的工作量和挖土周期比原先预计的要费时得多。

到2019年11月底,我们揭露出750平方米基坑范围内近300平方米的文化层表面,呈现出以大量人工食用后废弃的海生贝壳为基本特征的典型贝丘遗址的面貌。由于堆积中含水量较大、贝壳密集,经过尝试,无法用铁锹等大工具直接开挖,只可用铁耙或洋镐类工具翻松后清挖。

至2020年5月下旬,我们已完成基坑内主要探方的大部分发掘工作量,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生活遗迹30多处,其中,食物储藏处理坑有20多个,它们中少量还保存满坑的麻栎果、橡子等带壳野果。基坑内还出土了各类遗物数百件,以及巨量的食用后废弃的贝壳遗存和其它动植物遗存。

井头山遗址把余姚乃至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源头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往前推进到距今7800—8300年之间。这样,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天花板”,在河姆渡遗址问世40多年后终于被“捅破”了。更重要的是,宁波历史文化之源原本是以稻作农业作为主要生业方式的河姆渡文化,如今这个记录完全被改写了。

从距现地表6—10米深的文化层埋藏深度来看,井头山遗址是浙江境内和整个长三角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突破了对原有的史前遗址在沿海地区分布规律的认识,并把它置于广阔的中国沿海历史大背景下,确定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源头区域。其中少量稻作农业遗存与海洋经济遗存共生的情况,更表明了中国沿海地区从早期海洋渔猎经济走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历史发展道路,对于长三角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王珏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04日 07 版)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