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社区现场——找寻社区(三)|李燕燕专栏

原标题:七一文学|社区现场——找寻社区(三)|李燕燕专栏

作者简介:李燕燕,1979年10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作品70余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第八届“重庆文学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第十三届“军事文学奖”、《北京文学》2020年度奖。作品曾入选《中华文学选刊》《中国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等。报告文学《无声之辩》入选“2020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为年度榜单五部报告文学之一,该作品也入选2020“书香重庆十大年度好书”。

从老房征收现场一片火热的磁器口古镇离开,然后乘坐地铁1号线,在“双碑”站下来,就到达双碑街道了,这里离石井坡街道也很近。这一大片,分布着我要走访的数个社区。这些连成片的社区有一个共性特点,它们是“单位型社区”——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过去的家属区,也是城市社区中最典型的老旧社区。

二十多年前,“超级大厂”嘉陵厂、特钢厂集中在这一片。最鼎盛时,数万人在这一大片高低起伏的山地上工作生活。火热,兴旺。地名也很有特色,自由村、勤居村、建设坡、光荣坡、团结坝,纷纷指向“工人最光荣”的时代。老旧社区的原住民都是国企职工及家属孩子,后来时代变迁,厂子转型或者衰落,孩子们长大出去工作,一些退休的职工和家属便跟着孩子搬走了,留下的房子或卖或租,所以,现在这些老旧社区里,除了坚持住在这里的念旧的老职工,还有许多买房而来的新住户和外来租户。

要找双碑街道的自由村社区,大路尽头右转,一直往里走,会经过许多路口,这些路口狭窄,但里面扩展开来,是一栋栋大多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宿舍楼,当然还有年代更久远的。经过外墙包装,老楼灰或砖红的原色已经看不见了,社区居委会就隐藏在前方某个路口里。这些道路和宿舍楼,都是大型国企嘉陵厂从前家属区的一部分,自由村社区是这样,勤居村社区也是这样。这些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大多是嘉陵厂的职工,有的因为当年厂里效益不好提前出来,在社会上兜兜转转一圈来到居委会;有的因为嘉陵厂要搬迁到远离中心城区的璧山,害怕离开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也就主动离开,继而到社区工作。虽然今天来看,璧山不算远,地铁1号线就能从沙坪坝途经大学城再到璧山,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而已。不管是哪种情况,本厂职工出身的社区工作者对“家属区”是最熟悉的。

“大家在厂子里共处了十几二十年,就算叫不出名字,但一看脸,也是一副熟面孔,肯定是在哪里见过的。再说,你认识我,我认识你,你有急事哪怕大半夜也可以直接敲我家的门找我,而我上班的路上就能顺便去你家看看你有什么困难。”自由村社区的王登利对我说,她是一位嘉陵厂职工家属,到社区上班已经十几年了。

其实,你认识我,我认识你,就为这些没有引进物管的老旧社区实现居民自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初,企业家属区用电移交国家电力,直接牵涉到路灯费用的分摊。彼此熟识的居民又很快达成一致,接电入户大家共同分担这笔公用电费,每个楼栋自己负责收这笔钱。年轻的楼栋长有些犯愁,有老职工拍拍她的肩头:这件事还是我来干吧!人熟有威望的老职工亲自出面,敲开楼栋里各家各户的门,钱很快就收齐上交了。

从双碑菜市场出发,走过一条弯弯曲曲比较隐蔽的小道,就能够到达石井坡街道的模范社区团结坝。上午十点钟,这条小道上的人三五成群。这是团结坝居民去双碑菜市场买菜抄的一条近道。原先,这里根本没有路,所谓路,是人们自己用脚踩出来的——下雨泥泞,天晴晒干留下足迹。在那条烂路上赶着出去买菜的,多是原先特钢厂的退休职工和家属,他们大都上了年纪,摔倒磕到是常事。为啥有大路不走非得抄小道?远呗,绕一圈走过去,得将近半个小时,抄小道也就十来分钟。走路远可以坐车呀!从团结坝走到“特钢体育场”那边去坐公交车,两站路到双碑菜市场。再说了,除了双碑菜市场,团结坝社区周围也有许多新开的小超市或者菜摊,要说,东西也很新鲜,完全不需要那么折腾地去买。但是,对于常年生活于老厂家属区的人来说,哪里的肉最新鲜、哪里的菜最不“烧秤”、哪里的卤菜最香、哪里的瓜子炒得最好,这些早已有了定论,要买心中觉得最好的东西,可以走走路,并且也没必要再格外花钱坐车——住在国企旧社区的老人,从年轻时就十分节约。

那条连接双碑菜市场和团结坝社区的便道问题,居民早就向居委会反映过,同样出自老厂的社区工作者当然知晓居民们的心声,但要解决也绝非易事。因为,那条被居民们踩出来的路本来就不应该是“路”,因为连带路边这一片,本就是计划开发的地块。单单是修好那条路,就需要十几万元,按照政策,有关部门不会给已被企业征用的土地再出这笔钱。但群众确实有现实需求。

“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惠民政策更好地与群众对接。”团结坝社区书记杨春敏说。在我与她的接触中,曾屡屡听她讲起这个观点,以及由这个观点衍生出的许多故事。

后来,这条居民最喜欢走的“路”,最终修好了,并且没有花大家一分钱——是一家企业主动帮忙给修了条水泥路出来,而那个企业曾在社区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算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