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建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开始,华夏民族用与亲人的团聚开启新的一年;到随着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断魂的路人们开始追忆着逝去的故人;从碧艾处处粽香扑鼻,脚踏龙舟呼声震天,人们怀念故去的屈子冤魂;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们又开始寄相思于明月,希冀着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婵娟。重建节日文化,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需要传承文化精髓,回归本质。在现代快节奏、高速度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人们仿佛心灵无处归依。曾经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其人文内涵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春节期间,人们不再像小时候贴门神、祭灶王爷,不再憧憬着去大街上看踩高跷、舞龙舞狮子等各种民俗表演,在这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同时,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逐渐式微。痛定思痛,传承文化精髓、找到灵魂归依才是最初的选择。在大力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也进一步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记忆:中秋节思乡思亲的乡愁、月宫古老神话的魅力、七夕鹊桥相会的甜蜜等等。挖掘文化内涵,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丰盈,守望和迎接美好生活。
重建节日文化,需要创新发展方式,营造氛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互联网时代,在技术的赋能下,互联网几乎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场景和功能,新的传播渠道连接经典与大众,让传统文化的扩散及传承方式更加多元。比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节目,疫情防控期间的“云”游博物馆,短视频平台上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活动等,都在以更新颖的方式、更权威的解读,既激发了年轻人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兴趣,也集思广益凝聚智慧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我们追求时代的新脚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从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里,后人不但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精神画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能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不迷失方向,让前进的脚步更加笃定,让幸福的守望更加自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