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参在林中(泥土芬芳)
在长白山区长大的孩子,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一个念头:憧憬有一天在大森林中,自己能挖到一棵老山参。也许是因为从小听大人们讲人参的故事太多,日思夜想,所以生出了这样的念头。
长白山,山中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了长白山大森林中隐藏的珍贵宝贝。
这当中,人参的药用价值非同一般,有滋补养身、补元气之功效,又因稀少而昂贵。自古以来,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比比皆是。人参给了人们太多的神秘感,人们对人参的生长环境也充满好奇和兴趣。
内行人都知道,人参所需要的生长环境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只要有森林它就可以生长。人参对土壤、气温、光照、湿度、透风等诸多条件,都要求极其苛刻。换句话说,能够生长人参的地方,生态一定是非常好的。人参之所以身价不菲,正是与其生长环境不凡有很大关系。它们藏匿在天然混交的深山老林之中,不易寻见。
去林中寻觅采集人参,称为放山。放山人,则是以采集人参为职业的山民。放山人的生活与森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中万物和谐共处。他们朴素地认为,是森林供养着他们,如同大海供养着渔民一样。而渔民捕鱼,捕到未长大的幼鱼时,会主动放回大海。同样,这些放山人在寻觅到没有长成的人参时,也不会采,他们会在一旁的树上作下记号,待数年后人参长成时再来采集。
由于人参的药用价值显著,价格不菲,很快,种植人参在长白山区盛行起来。
人们在林边地带,选好适合人参生长的地方,伐倒树木,割掉灌丛,清除根柢,用黑油油的腐殖土培起参床,把采集到的野山参籽种植到新开垦的生荒地里。担心阳光直射,就搭起板棚遮蔽;怕水分不足或过盛,就在参棚之间修起浅渠。
人工种植的人参很快进入了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多。人参从此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走出深山老林,变得寻常。
到上世纪80年代,人参种植达到鼎盛,产量逐年攀升。此时,遮阳的板棚已被塑料参膜所代替,坐车行驶在长白山区,坡坡岭岭上不时可见一条条醒目的蓝色飘带。
然而,就在这时,一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一件严重的事情。这样的人参种植,以毁林开荒为代价,以牺牲生态为成本,倘若如此发展下去,更多的林木、植被将会被毁掉,人参品质也会大大降低,走上一条得不偿失之路。人参珍贵,珍就珍在深藏林间,贵就贵在野生野长。只有把人参再请回深山密林,让它在天然环境中自然生长,才是人参产业富有远见的发展之路。
有人开始大胆尝试。在自家承包的山林中,选出一块适合人参生长的地块,将参籽撒播下去,任其生长。令人惊喜的是,翌年春天,便有参芽悄然拱出地面,混迹草间,野生野长。三年开花,五年结籽。春末夏初之季,丛林间随风摇曳着绿白相间的朵朵参花。待到仲夏,肾状玛瑙般艳红的参果时隐时现,藏匿在大自然的万木丛中。
这种野播的人参,叫“林下参”,品质好,不毁林,保生态。人们开始纷纷效仿。过去的人工种植方法逐渐被放弃,眼见着坡坡岭岭的“蓝色飘带”逐年减少。
种参人已经醒悟,人参若想保持住贵重的身价,必须重新隐藏在长白山天然混交林里。正是那里清澈的水源,如伞般的高大针阔叶乔木,成分丰富的土壤,生态完好的植被,保证了人参的品质。
何止人参是这样,很多宝物都是如此。离开特殊的生态环境,宝将不宝,物将不贵。只有保护好一方天然生态,才会有宝可藏,有宝可取,有宝可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