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代皇朝为何会优先选择把皇位传给嫡长子,有什么特殊含义
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按照商周宗法制的原则,殷商以“兄终弟及”为主,因此,殷王的兄弟大都留在王国内部,兄弟共同执政,因此容易发生王位的争夺。
周的宗法以嫡长子继承为主,因此其余兄弟、庶兄弟都分封到各地方去做诸侯,但是它仍与王保持着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小宗是从大宗分出的,所以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样血缘关系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等级隶属关系。
《诗·大雅·板》说得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惟德惟宁,宗子维城。
嫡长子继承制,相对更加古老的原始社会或者游牧民族中普遍实行的”兄终弟及”继承制度来说,更加先进;至少在理论上说,可以保证王位顺利的继承。
而诸侯被分封出去之后,它首先就是划分土地疆界,然后它就要选适中的地方,建立城邑。
这样诸侯就是“宗子”,用《左传》的话说,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保卫)周。”
诸侯被分封的时候,周王赐给他许多国家的重器、车服、奴隶等,此外还有表示顺服的遗民,如殷民六族、殷民七族等。
因此,他们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武装殖民队伍。《左传》昭公九年说:“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难乎?”封殖就是今天人们讲的“武装殖民”的意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