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金:中国有四大内生优势,脱离中国需求建立产业链难度较大
疫情正冲击全球产业链布局,有人担心是否有部分跨国公司要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的风险。中金公司在其最新报告中判断,中国产业优势是内生的,依托于大市场、大基建、全产业链及人才红利,脱离中国建立产业链意味着脱离需求和提高成本,难度较大。
中金公司称,产业转移的现象在中国早已经开始,但并非所有产业转移都值得担心、不宜一概而论。有的产业搬离是与中国产业升级相伴随的“副产品”,不宜过度担心。
中央高度重视产业链问题,此前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就提及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5月2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国际疫情的蔓延和影响,中国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工作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但产业链在国际上是有经济规律的,中国的产业链完整,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这个诱惑力是巨大的,谁要是不顾这种客观规律,违反客观规律,那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中金公司表示,当中国逐步转型到内需与消费驱动的阶段,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在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并且可能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大市场。虽然近年来租金和工资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部分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但新型城镇化正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之一,在城镇化驱动下的消费升级及产业升级正为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公司提供新机遇。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中国美国商会、上海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中国联合调研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美企表示不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将生产、供应和采购业务迁至海外。工信部统计,大约有40%的外资企业表示近期还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中金公司也在此前研报中注意到,星巴克、肯德基等品牌计划扩大在中国的门店数量;雀巢仍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特斯拉等先进制造企业在中国设立新的生产基地;赛默飞等医药和医疗设备公司看好长期医疗基础设施投资等。
此外,中国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也是吸引包括跨国公司及本土企业的一大优势。苗圩表示,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完整。“如果我们国家没有钢铁,没有有色金属,要单独做零部件,也是相当困难的。”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整机厂商的一级供应商都在中国;动力电池更是如此,从上游的材料、到中游电机电控等部件、以及下游需求,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这种优势较多新兴经济体及规模偏小的发达经济体并不具备。
依托于大内需市场及全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具备独特地位和优势,中金公司简单总结为:“比我便宜的没我技术好,比我技术好的没我便宜”。他们判断,虽然疫情可能让跨国公司采取部分区域多元化的战略,但考虑到运输半径和成本等因素,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跨国企业可能不仅不会移出中国,反而会进一步加大本土化率。
虽然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得中国在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但中金公司认为中国巨大的人才储备和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正在使其从传统的“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而这一优势是其他单纯依赖低端劳动力的新兴经济体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国推动产业升级巨大动力。
中金公司在报告中表示,产业转移的情形并非没有发生,但或是因为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部分产业在中国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如纺织、玩具、家具制造等;或是因为本土企业竞争力加强等因素,使得不同领域的外资面临不同的挑战,份额下降主动撤出中国,总的来说,在总体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的情况下,产业转移一定程度是与产业升级伴随的“副产品”。
因成本上升而将产业移出中国的最典型例子是纺织行业。随着中国劳动力、房租、以及环保等各项成本的上升,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低附加值的行业考虑转移至成本更低的新兴市场国家以降低成本,例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如申洲国际在其产能利用率接近100%后,管理层开始在东南亚地区设厂以扩张产能;越南新服装厂已于2019年中投产,而柬埔寨新服装厂也将于今年中进入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与这类产业转移相伴随的,常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
竞争不过中国本土企业而离开中国的例子,在智能手机、通讯设备、家电、零售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体现的较为明显。如零售巨头家乐福在2014年以后在中国销售收入不断下滑,门店数也逐渐下降,在此背景下,2019年6月,家乐福中国将80%股权出售给苏宁。
5月18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之下,中方认为,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安全和稳定,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中方也呼吁世贸组织成员能够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保持各自市场的开放,支持国际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呼吁各方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方面加强协调,使国际运输能够通畅,国际物流能够正常进行,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安全稳定开放和顺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