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袁世凯极具野心,推翻清朝后,孙中山为何还要把总统之位让给他?

原标题:袁世凯极具野心,推翻清朝后,孙中山为何还要把总统之位让给他?

谈起孙中山,人们不经会想起“辛亥革命”,想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豪迈话语。他提倡的三民主义,希望“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备受人民称赞。他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时代,意义深远。

而对于袁世凯,人们都知道此人是名副其实的野心家,权力欲望极强。袁世凯是有名的北洋军阀领袖,手中握有属于自己的新军,在军事实力上远高于孙文领导的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爆发时,袁世凯以武力威胁并逼迫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皇室不得已妥协,溥仪宣布退位,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王朝。

那么,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为何能成长为一位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呢?

早年,袁世凯在朝鲜展露头角,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致力于训练新军。此外还在北洋办铁路,办学堂,于是名声一点点积累,加上自己处事圆滑,有自己圆滑应对官场的一套,这也使他的官位一步步做大,直到成为晚清权臣。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等人的运作下,清皇室颁布退位诏书,溥仪宣布退位,次日,孙中山提请辞职,推荐袁世凯出任总统,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首先,革命之初,孙中山一心要驱除鞑辱,恢复中国,认为只要推翻封建专制就能成功实行民主共和。但其实不然,在迈出革命的第一步后,更多的困难在等着他,现实和憧憬总是云泥之别。他感受到了来自封建势力的打压以及手中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茫然。

因此,这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完成,而袁世凯曾塑造了“锐意革新”,“一代强人”的形象,并获得了资产阶级的信任。他手中还握有强大的北洋新军,这也使得社会各阶层对袁世凯投来了青睐的眼光。

其次,革命胜利后,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脚跟并非站得很稳,而且革命党阵营派系众多,矛盾也是日益激烈,同盟会内部涣散,失去了革命政党应有的作用。反清的各个省将领,督抚都想割据一方,这也导致后期形成军阀混战的局势。面对这种形势,国内人们一致呼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主持大局,而且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使民主共和整体在中国得以实现,人民一致对他寄予厚望,所以总统之位非袁世凯莫属。

而且,当时的袁世凯名声并非像后来那样臭名远扬,其实力和声望都要胜于孙中山一筹。他在山东就有“保境安民”的形象。李鸿章临终前还保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也奠定了袁世凯在政坛上的显赫地位。而孙中山则是一直活动于国外,声望虽高,却不及袁。更重要的是,当时临时政府在财政这一方面运转已经是非常困难,举步维艰。因此当时的资产阶级各阶层都倾向于“拥袁弃孙”。

此外,在革命党里面,也有一部分人是支持袁世凯的。孙中山的部下汪精卫曾对孙说:“你不赞同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孙中山迫于各种压力,特别是帝国势力胁迫革命党人把国家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以换取列强对中国共和政体的承认。

加上孙中山先生也知道不能让战火继续延续,希望人民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只要袁世凯能拥戴共和,他毅然而然地放弃大总统之位,说:只要能让中国走上一条富强大道,谁当都是一样。

因此,由于当时形势的复杂和革命准备的不足,在社会各种作用力下,酿成孙中山先生让位给袁世凯这一憾事。

但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大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一生,皆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而劳碌。这点,我们应当铭记,吾辈亦当自强。

责任编辑:

The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