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混砸过多次,照旧无往而不乐

原标题:苏轼:一生混砸过多次,照旧无往而不乐

宋朝是一个美丽的王朝,是中国文学的福地,孕育出宋词这一璀璨的文学明珠,而万千词人中,苏轼无疑是最闪亮的那一颗。

苏东坡一生混砸过很多次,有几次还相当的严重,但他能无往而不乐,心情一直很豁达;他出入佛道,既通达朝政又熟悉民生,思想一直很独立;他学识驳杂、吃喝体验很丰富,这玉成了他诗歌的多样和广博,他的文笔一直都很新奇。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最有意思的诗人。

苏轼生于1037年,“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他很小的时候就读《庄子》,看来,儿童可以读很牛的大作品,只要他是那块料。苏轼老庄底子因此很扎实,这是他一辈子活得风生水起的基础。

他在22岁时就和19岁的弟弟苏辙一起双双中了进士。混得顺的时候,他做过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中枢舍人。混砸时贬任杭州通判、徙湖州、黄州、常州、知杭州,最后贬海南。

1101年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6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就做官而言,苏轼算是混得相当不错的了。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有些版本加上了《春景》标题,其创作年代,一向有两派为之争吵,一派认为是苏轼在惠州所写,另一派偏不同意,理由是苏轼那会儿刚到惠州,人生地不熟,写不出如此深刻的作品,坚决要求将此词的写作时间定为存疑。然而,我李亚伟本人在没去河西走廊之前还写出了很棒的《河西走廊抒情》的主干部分,还有,但丁没下地狱前也写出了《神曲》。所以,对拿着内裤就要争论过没过性生活的较真儿二把刀学者,你理他不清白,不理呢更不清白!

宋哲宗亲政的第二年,也就是1094年,朝中有30多名高干被贬到岭南等老少边穷地区。苏轼是被政府最先拿来开刀的,在绍圣元年4月,有人弹劾他嘲讽上一代领导人,他因此丢了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个职位,将他调离京城去做定州知州。

但处罚苏轼的红头文件还没到他本人手上的时候,中央有关部门觉得不过瘾,又下文让他以“左朝奉郎”的身份知英州,也就是说,让他挂职去英州做市长。

第二个红头文件还在路上跑的时候,中央相关部门还是没过瘾,又发文把他降为副六品的左承议郎。

苏轼拖家带口被降级文件追着走,到安徽当涂时,新的文件又追上来了,贬他为建昌军司马,并让他去惠州待着——惠州在宋朝首都人心目中就相当于现代人心目中的非洲了。

苏轼快麻木了,往南走,刚到江西卢陵又通知他降级别,此次是宁远军节度副使,这个宁远军在湖南,但告诉他这个任命只是象征性的,待的地方不变,还是惠州。

他的这个节度使和唐朝的节度使比起来就比山寨版还山寨,而且还是副的。差不多算是勉强给保留了国家基层干部的资格,介乎于科级和股级,不过,再怎么还是体制内,并且,这下算是到底儿了。

苏轼此时已59岁,提前演绎了宋朝失败官员的59岁现象,带着小儿苏过、小老婆(伺妾)朝云爬山路、赶马车颠簸南下,越往前走树越绿,越往前走官越小,仿佛世界上最荒诞、最倒霉的驴友,缓慢地向人生的终点无助地旅行。

我一直认为,诗歌没有豪放和婉约之分,只有好与不好之别,苏轼《蝶恋花》这首小词承袭诗教的传统,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苏轼“刚柔相济”风格的典范。

“天涯何处无芳草”

——将降级贬谪当成自助游

◆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儿在最后的红色中凋败,杏儿在青涩里露出小脑袋

过去的日子黯然欲逝,新的生活在杏树上露出了小小的脑袋,坎坷潦倒的苏东坡在惠州安顿了下来。

与其说惠州的山水欢迎他,还不如反过来说,他的内心一直欢迎着新的生活。惠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很快将他整个人干干净净地洗了一遍,苏轼内心萌动了清新和喜悦。

官从很大变成了很小,差不多从副国级变成了副科级,但新鲜的生活也有召唤他的意思。青年时代就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二十五篇治国文章,在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上,苏轼是有不少富国强兵的策划的,但政府此时基本上到了黑白不分、是非莫辨的水平,他虽有治国之术,却无匡时之运。

“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是当时惠州的城市形象,暮年远漂,身如孤叶,刚到此地的苏轼确实到了叩问自己人生观的节骨眼上。

花已褪,红已残,杏还青,点明季节正当春末夏初。世上季节再次变换,人生可否另开篇章?这应该是很多人失意时常有的困惑。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飞去又飞来,绿水环抱着一户人家不想远去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是宋朝诗人常常当成显摆其风雅的软件,苏轼也不例外。写空中燕子轻飞、人户绿水环绕的隐者风景,真是将降级贬谪当成自助旅游了,官场中的老驴友,在宋朝真是不少啊。不管此处的这户“人家”是苏轼家还是另一户小地主,它在写作上只是为勾出“墙里佳人”作意象牵扯之用的,美丽的意象再用水“绕”着,非常清新,非常田园,另外,“绕”字还有惜春、留春的柔情心思,比现在流行的“拥抱”那个西方词语要细腻,它必然勾出留春不住的寂寞心态。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那门前树上的柳絮正被风儿吹没,但如若面对世界,就有春暖花开

春天肯定是留不住的,看看那户人家门前的柳树,那枝条上的柳絮正像我们恋恋不舍的某段岁月被风一点一点吹走。

“柳绵”,即柳絮。“又”字在这里也很折腾,是留恋的东西慢慢失去的折磨过程。

但此时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在世上的某处,仍有芳草如茵的美丽生活,春天会离开你,但春天不会离开这个世界。芳草和天涯,正是苏轼偶尔会露一下的浩然广阔。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价为:“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但姓俞的可能忘记了欧阳修,我记得欧阳修在他的一首叫作《采桑子》的词中也有同一境况的描写:“狼藉残红,飞絮蒙蒙”或“垂下帘栊,双燕飞来细雨中。”不过,欧阳修先定了一个开朗的调子,他在首句就写了“群芳过后西湖好”。不滥情、心态好。苏轼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在做人作诗上算是一伙儿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

◆墙里秋千墙外道。

◇此时院里荡漾着秋千,院墙外有小路徘徊

此句仍是写景的延续,但明显想从写景转为叙事。墙里,应该是前面所写的绿水人家。一个行人从人家院墙外经过,他看到了秋千架。手法,白描。这个人就只能是作者本人了。墙里、墙外,将要展开的是一个小小的宋朝版“围城”故事。

小词短诗非常忌讳用词重复,“墙里”“墙外”和后面的“多情”“无情”被苏轼巧妙地重复,甚至能重复成哲理名句,这不是一般诗人干得了的,这是很专业的高招。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路上的行人,正被那墙里美女的笑声打开心儿,如同春来春去,笑声倏忽消失,多情的过客就感到了莫名的失落

苏轼本人,他从人家院墙外经过,听见了院里姑娘的笑声,他感到了一点隐隐的烦恼。美女笑声渐渐消失的过程也是过客慢慢被伤害的过程。

“悄”,消失。墙内佳人无意,墙外行人失意。“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还说:“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也写过一首关于多情和无情的诗歌,这就是著名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诗中骑马的过客无意(或者这是一位没心没肺的硬汉),春闱后的佳人失意。与苏词正好男女相左、里外相反,郑老先生是否受苏轼这首词启发,下次再见一定记得问问他。总之一个个美丽的错误,延续了中国诗歌中最美丽的意象。

无情是世界的本性,多情是人类的天性。联想到苏轼以前写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还联想到他常喝着自家酿的罗浮春酒,感叹着“日清新”“睡正美”的生活态度——才发现,他随处触发、皆成妙谛的本领不仅仅是勤学苦练能得到的。“短幅中藏著无数曲折。”一首小小的词,美得可以让人无视其中的禅意,天赋之外,他还必须得是性情中人呢。

责任编辑:

Thenews.cc